寄語新生:看看各大名校校長都在關注什么(3)
2011-09-20 13:10:18中國教育報
以“內(nèi)修”而求“外治”
浙江大學校長楊衛(wèi)
在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學里,可以用科學的精神和獨特的視角尊重權威、質(zhì)疑權威、批判權威;可以擺脫現(xiàn)實功利,追求理想愿景。
歷經(jīng)十余年寒窗苦讀,曾經(jīng)的焦慮、困惑甚至迷茫也許早已淡然,你們滿懷喜悅,憧憬著走進了求是校園。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新起點、新目標,在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之時,你們可曾問過自己,你們一心向往的大學,將到底給你們帶來什么?改變什么?創(chuàng)造什么?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國儒家經(jīng)典四書之一《大學》,闡述了為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革舊圖新,最終達到完善的境界。這本傳道授業(yè)的基本教材還給我們指出了大學作為“學之大者”所具有的獨善其身、兼善天下的路徑,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古人“內(nèi)圣外王”的思想和“經(jīng)世致用”的追求中,我們可以領會和領悟出一些大學的功能。在大學,我們可以修養(yǎng)品性,堅定志向,端正意念,獲得知識,以“內(nèi)修”而求“外治”,通過精神境界的豐富與提升,增強自己引領社會、服務國家、貢獻世界的信心和能力。
現(xiàn)代意義的大學,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創(chuàng)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亞大學,是公認最早的大學。這類西方大學具有學術自由、院校自治、通識教育、批判思維的辦學傳統(tǒng)和理念,以傳播知識和研究學問為最高理想,注重超越現(xiàn)實的價值追求。著名哲學家康德是這樣詮釋大學的:“大學是學術共同體,它的品格是獨立追求真理和學術自由。”因此,大學曾一度被人們稱為超越現(xiàn)實的“象牙之塔”,獨立、自治、民主、自由和批判精神已成為現(xiàn)代大學堅守的價值觀念。
在這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依歸的學術殿堂里,同學們可以以理性的態(tài)度和感性的情懷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用科學的精神和獨特的視角尊重權威、質(zhì)疑權威、批判權威;可以擺脫現(xiàn)實功利,追求理想愿景,成為“科學之真、人文之善、藝術之美”的保有者、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
“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際于天地”,這是浙江大學校歌的開篇之句,在我看來,這不僅描繪了“大學之大”,更闡釋了浙大辦學貫通中西傳統(tǒng)與精神的品質(zhì)。浙大從創(chuàng)辦于1897年的求是書院延革至今,繼承了中國古代“大學”理想。而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的竺可楨老校長,則賦予浙江大學“求是”的靈魂。獨特的大學文化淵源,造就了浙大豐富而深邃的“求是創(chuàng)新”精神。
“以人為本,整合培養(yǎng),求是創(chuàng)新,追求卓越”,這十六字方針是今天浙大的教育理念,也是浙大精神和辦學思想在人才培養(yǎng)上的實踐之魂。希望同學們樹立遠大理想,志存高遠,以“樹我邦國、天下來同”的氣魄,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之中。
同學們,作家老舍先生說過,人生最值得紀念的是大學生活那一段,因為它是清醒的、意識的、生動的、努力向上的生活。今天,大學之路已在你們腳下,祝愿大家在努力向上時不斷感悟大學之真諦,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加燦爛的青春和未來!
(摘自作者在浙江大學2011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