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課堂:《紀念劉和珍君》賞析(3)
2011-08-04 16:01:52高中生網
5、“茍活者”指什么人?
“茍活”,茍且偷生的意思,貶義:“茍活者”是作者自指。在第一部分,魯迅稱自己為“生者”“后死者”,與“死者”“逝者”相對。第三部分把自己說成“茍活到現在的我”,與“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相對。顯然,“茍活”是自我貶抑,也說明魯迅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他不惜貶抑自己來映襯劉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實魯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當然他的智與勇也是不斷地從奮斗者身上汲取養料形成的。所以“茍活者”首先說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勵。當然,“暫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茍活者”大有人在,魯迅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覺醒起來,看到希望,奮然前行,所以這又是戰斗的號召。
關于練習
一、作者一方面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類似的話還有一些,請找出來,結合全文認真體會,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感情發展脈絡?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看清文脈,并認真品味關鍵性語言。這些語句應全部找出,然后總結,看清感情發展的脈絡。
參考答案:
第一部分: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開篇提及程君勸魯迅為劉和珍寫文章,接著提及劉和珍愛讀魯迅的文章,并訂閱《莽原》雜志,因此說了這話,表現出作者對劉和珍這樣的進步青年的愛護。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第3段以這話為引子,述說反動派制造流血慘案、流言家在慘案后制造“陰險的論調”,給作者帶來的哀痛和憤怒,已經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心意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時間會沖淡烈士流血的印跡,而作者覺得有必要撰文紀念烈士,以抗拒遺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記性,這話表達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責任感。
“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話重復上一句“必要”的話,同義反復,表達同樣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一部分描述了慘案發生的經過,面對慘案過后的沉默無聲的社會現實,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緊接著上面“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作者還是忍不住說話了,接下來是揭露事實真相。由不說到說,是欲揚先抑的寫法,這話表達了作者揭露黑暗、記錄歷史的勇氣和責任感。
第七部分: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文章結尾,哀痛到了極點。
綜觀全文,作者對學生有愛,對段政府有恨,對流言家也有恨,對大眾庸人有失望,這些感情混雜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復雜感情,但表達時處于要說又說不出話來之間。他說不出話來,也許是因為太痛苦、太憤怒,有太多的話,不知從何說起,說出來的話只能表達這種心情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最終還是要說的,責任感、正義感和復仇意識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張口說出。所以“不說”是假,“說”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