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課堂:《紀念劉和珍君》賞析(2)
2011-08-04 16:01:52高中生網
我們能體會到,魯迅當年在群眾斗爭面前,確實是一位導師。他既不單純地肯定和頌揚,也不過多地否定,把慘案當做無謂的犧牲而大潑冷水。他從“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規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斗爭權利的現實出發,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斗爭者改變斗爭方式。思路從否定的一面又轉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們前仆后繼奮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吶喊聲中。
魯迅探究這次事件對于將來的意義,概括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聯系的。魯迅對于中國女性的認識,隨著婦女的解放,不斷為事實所證明。
二、問題探究
1、作者為什么以紀念劉和珍作為寫作切入點,來紀念“三一八”慘案?
劉和珍作為一個品行良好的學生,具有正義感和責任感,作者反復寫她的“微笑”“和藹”,側面寫明請愿群眾的身份、形象,讓人了解這是一批怎樣可愛的青年。段政府殺害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流言家誣蔑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其兇殘、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無恥讕言都不攻自破。寫劉和珍遇難,用了一系列鏡頭,槍彈的攢射、棍的揮舞,歷歷在目;在槍林彈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歷歷在目。這樣的特寫鏡頭遠比全景式的描寫更為細致,能使人想見這場發生在段政府門前的慘案的全景。寫劉和珍,寫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追悼會,寫程君的話,又真切地反映了慘案之后正義的人們怎樣深切地悼念死難者。
2、怎樣理解“真的猛士”?
魯迅寫作此文時已經“出離憤怒”了,那么“出離憤怒”之后怎樣呢?做真的猛士。“猛士”性格正是魯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出現,“敢于直面”,“敢于正視”。本來說“猛士”足已表達作者的意思,再加上“真的”來修飾,起強調作用。“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魯迅是要人們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來,“將更奮然而前行”,中國才有得救的希望。他們當然要承受超乎尋常的哀痛,但是為改變慘淡的人生,為創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
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這話如何理解?
“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極其兇殘地用武力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從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雙手沾滿鮮血,居然昂起頭來,反誣被害者為“暴徒”,制造殺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著陰險地“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兩手表現得無以復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鉗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4、“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話如何理解?
第五部分第2段記述劉和珍遇難情形,寫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同時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下一段(第3段)接著從這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句寫三個女子一面,先說傷亡情況,著重就互相救助贊揚楊德群、張靜淑的沉勇友愛。思路繼續在三個女子一面展開:“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這個“偉大”當然指三個女子偉大。“從容地轉輾”是對上段內容的一個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們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
思路遠接上一段所說的執政府的兇殘,近接上一句中“槍彈的攢射”,給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諷。“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是接著上文來的,指的是屠戮劉和珍她們,“婦嬰”這里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輕,在長者眼里還是娃娃。“八國聯軍”并非指1900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思路至此不會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國聯軍。1926年,日本糾合各國軍隊恰好也是八國,所以魯迅也稱之為八國聯軍。段政府屠戮婦嬰,背后就是八國聯軍,所以懲創學生也可以說是八國聯軍懲創學生。屠戮婦嬰與懲創學生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慘案。是指中國軍閥與八國聯軍相勾結,幕前幕后屠戮婦嬰懲創學生。這里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么“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夸耀,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
理解正確才能與下文連貫,不然就不連貫。如果把八國聯軍誤解為1900年的八國聯軍,那么事過26年,怎么“居然昂起頭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