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日記連載《考爸進行時》(二)千里之行,始于基調
2011-04-21 20:18:50新浪博客文章作者:山里人
作者介紹:山里人,北京高三家長,女兒就讀北師大實驗中學。
高考日記連載《考爸進行時》
(二)千里之行,始于基調
如果現在有人問我,究竟應該什么時候開始關注高考,我起碼有不少于以下二種的回答:
1.出生前。假如說從教育的前瞻性、各種興趣愛好的啟蒙、性格特征的形成來說,出生前關注高考也不為過。試想想,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結婚后就已經開始考慮男孩如何教育、女孩怎么培養,孩子教育的總目標如何,從經濟、飲食、居住環境等各方面未雨綢繆。至今我回想起LP懷孕時把那個破錄音機的耳機放在肚皮上讓肚子里的寶寶聽各種音樂的情形還忍俊不禁。當然這個努力也確實沒有白費,在出生后的這些年里,無論是在學習音基聲樂舞蹈的任何機會里,各位老師同學都非常認可妞妞的節奏和樂感,我想這是對于我們沒有音樂天賦的父母最好的回報了吧。我一直認為很多東西都是后天培養的,真正先天的東西還是不太多的,然而由于我國目前的生育政策和當代社會重應試教育輕家庭教育的現狀決定了我們這些初為人父母的不懂教育,就正如我們初戀時不懂愛情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長大了但教育的黃金機會卻錯過了。還有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妞妞的性格改變,小時候為了扭轉她內向和巨膽小的性格,我們不知給她設計了多少相關的活動和安排,才有了現在老師同學周圍的朋友們一致公認她的陽光樂觀的良好性格。至今還對《父母必讀》雜志心存感激,在早期是它教會了我如何教育孩子和不同階段的主要任務。
2.中考后。如果說出生前關注高考有點兒超前的話,那么中考后專注于高考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因為很多方向性的基調都必須在這個時候預先確定。比如說是否出國讀大學。在這點上,我是有點失誤的。雖然我們起個大早,在中考結束后就馬上上了一期TOEFL基礎班,但是在綜合分析國內高考形勢、家庭經濟狀況、妞妞的性格特征與生活自理能力等后,最終決定在國內上大學,因而放棄了國外留學的打算。至少現在看來我還是覺得這個決定未必太明智,甚至于還有點后悔。因為其實兩條腿走路的可選余地要大許多。因此我強烈建議那些后來的父母們,尤其是對于那些綜合素質良好注重課外活動而且能力比較全面但課內成績又不是最拔尖的孩子,一定不要放棄出國這條路,從高一開始抽一些時間與精力沖刺一下TOEFL和SAT,SAT還可以多次考試取自己的最好成績申請大學,這也客觀上回避了一次失誤定終生的尷尬。搏得一個不錯的分數就可能申請很不錯的大學,它并不像國內似的,高考就是分數分數再分數,自主招生仍然是競賽成績和分數,況且還有那種志愿填報和單次考試的超級風險在里頭。這樣等國內高考結束后就可以從容的選擇在哪兒讀大學了,客觀上還減小了國內高考的壓力,這或許是好多孩子雙線取得佳績的另一種注解吧。
也許你有一種沖動與強烈欲望,就是想培養一個比較優秀的孩子,那你就毫不猶豫地選擇第一種做法。在孩子沒來到這個世界前你就開始準備設計,從性格培養到興趣安排,從琴棋書畫到體育活動,從書本知識到綜合素質,總之你每個階段都有足夠要忙的事情,而且還要針對發展情況去不斷調整,你既要回避他像個書呆子似的進了北清又要讓他能從容地考個名校生;既不能讓玩過火又不能讓他干什么都只能看著別人玩,個中的程度拿捏把握不是個容易事。當然如果只是想把他培養成某方面的專家級人物,那這個工作相對來說好弄點,選準他的興趣點從兒時開始專攻,一定會有所成。中國不也出現了郎朗、丁俊暉、劉翔......
假如就是想讓孩子上個好點的大學,我覺得從中考后開始就基本可以了。只要基礎不是很差的孩子有三年的努力也基本可以進清北或稍差一點的高校,前提是你的教育方式跟孩子形成合力。你對高考的定位可以直接決定你對孩子的管理、影響、安排。甚至需要多少時間用于課內的功課學習。
同時,我感覺在路線的設計上我們要思考我們的備用方案在哪兒?最近一直在糾結這個問題嗎。對于只有一條腿走路的學生來說都要考慮。被再差的學校錄取都去讀?到第二志愿就復讀?還是選擇轉向出國讀預科和有條件錄取?如田忌賽馬,家長宜備好上中下策。基調如此,學校如此,專業如此,人生規劃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