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志愿填報指導:如何讀懂“大厚本”
2011-04-14 10:24:21北京考試報文章作者:北京考生家長 山里人
權威的供參考的關鍵資料北京教育考試院編寫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京招生錄取分數分布統計(文/理科)》對考生填報志愿非常重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志愿填報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如何讀懂這部俗稱的“大厚本”。
兩個繞口名詞的解讀
“第一志愿一專業報名人數”是指本批次錄取開始前第一志愿報考該校并且第一專業報考該專業的考生人數,不包括本批次錄取之前已被上批其他學校錄取的報考考生人數。以北大2009年本科一批理科為例,“第一志愿一專業報名人數”欄為602,“數學類”對應的數為59,意思是:2009年第一志愿報考北大的人數為602人,其中不含在提前批次被其他學校錄取的人數,也就是說真正報名人數可能比602還多。在總報名人數中有59人第一專業報的是“數學類”。
“第一志愿一專業上線數”是指“第一志愿一專業報名人數”中分數達到本批錄取控制分數線的考生人數。仍以北大2009年本科一批理科為例,“第一志愿一專業上線數”欄為349。也就是說,在一志愿報考北大的602人中有349人達到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即超過了501),換句話說,還有602-349=253人一志愿報考北大沒有過501分。
數字中隱含的“臺詞”
最權威的市排名數據。“大厚本”的最后附錄了近三年北京市高考考生分數分布(理工類)(參考881頁至882頁)。
這里列舉了從0—750分之間每十分段的本段人數、累計人數,其中照顧人數、累計照顧人數。尤其西城、海淀的考生,依據各次主要考試的全區排名,對照區里發放的“小薄本”就可以比較簡單準確地換算成市排名了。
每所學校的填報熱度。用計劃招生人數比上第一志愿一專業報名人數就可進行橫向和豎向比較報考熱度了。比如:北大2009年170/602,2008年170/703;復旦2009年30/100,2008年37/184,可以看出,兩校豎向比較2009年報考熱度都在降低,復旦降得多點;橫向比較,北大2009年比復旦熱,2008年比復旦冷。當然這只是個大概,如果細究,還可剔除考生數下降的影響等,起碼用來比較幾個目標學校是可以的。這個辦法還可用于判斷某專業的熱門度,據此分析如何盡量規避報考專業的風險。
招生計劃的逐年變化,是否擴招。分析目標校前三年的擴招情況,即用每年的實際錄取人數減去計劃招生人數,分析其得數,判斷高校是每年擴招還是偶爾擴招,是擴招一兩個人還是大量擴招,是報考人多時還是錄取分高時擴招,這對于準備壓線填報的考生顯然是有意義的。
讀出專業選報的順序,分數段的變化。分析目標校的各專業錄取分數段位,尤其是實際錄取人數與第一志愿一專業錄取數相等的專業,那肯定是該校的優勢專業或熱門專業。這樣的專業最多只能選一個,如果多選就會丟棄了專業級差分。同時考生可根據各專業的分數段來分層次選定志愿中的5個專業。另外,分析一所學校近三年同一專業的變化情況也可得出一些考生想要的結論。
判斷二志愿學校的近年錄取情況。如何根據“大厚本”,分析每一所院校是否招收二志愿考生,主要是看兩個數字:“實際錄取人數”和“其中第一志愿錄取人數”。二者相等,說明全部錄取的是第一志愿考生;后者小于前者,說明有一志愿以外被錄取的。假如三年中只有某一年錄取過或每年就是偶爾一兩個非一志愿考生,考生還不能輕率將其填為二志愿,最好詳細閱讀該校的招生章程,必要時給招辦打個電話落實清楚。即使確定招收二志愿,也要弄明白它的特殊錄取條件,是否有級差、級差是多少。這為考生篩選二志愿提供了參考。
使用“大厚本”的特別提醒
一是自2009年起,所有分數段統計都包含考生照顧分數及各種政策加分。
二是計算排位盡量采用現成的市排名、區排名,回避使用學校排名層層換算,每換算一次誤差就會增加一點。
三是自2009年起,統計資料中不再包含按照顧政策錄取的藝術特長生、高水平運動員等類型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