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改綱要頒布 “隨遷子女在京讀高中”被刪(2)
2011-03-25 13:25:36京華時報
解讀
異地高考問題推進乏力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近年來,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之后的升學問題備受關注,國家教育規劃綱要中就曾提出要“研究隨遷子女在當地升學”。北京在綱要征求意見階段提出,要探索隨遷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辦法,是對綱要的一種回應,傳遞出一種很積極的信號。遺憾的是,綱要正式發布后,這段內容卻被刪掉,此舉無疑是“一種退步。”
熊丙奇認為,流動人口義務教育之后的升學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中考,另一個就是高考。盡管也有不同聲音認為,放開隨遷子女在當地升學之后,會加劇城市人口壓力,擠占了教育資源,這一觀點,本身就違背了教育的公平。同時,允許隨遷子女在北京讀高中后,因為沒有異地高考政策的保障,這一做法也不會引起很好的效果。
熊丙奇認為,北京取消了隨遷子女在京讀高中的規定,實際也是體現了地方政府在推進異地高考上一種無力的態度。要實現這一措施,必須從教育部開始對中考、高考進行改革,對高考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出臺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才能引導地方政府積極行動,關注流動人口子女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問題。
首增教育資源布局內容
相比征求意見稿,綱要正式版增加了“教育資源布局”的內容,要求各級政府、各部門在制定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過程中,應優先制定教育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優先保障學校建設用地,完善居住區配套學校建設和使用機制,并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特點,對資源配置提出具體要求。
如學前教育實行全面配置,滿足市民在居住區域內接受學前教育的需求;基礎教育均衡配置,結合首都人口遷移聚集分布趨勢和學齡人口變化趨勢,促進中小學教育資源在區域內和區域間均衡配置;職業教育協調配置,調整職業學校布局與產業布局相協調。高等教育優化配置,優化完善由中關村及周邊高校組成的大學聚集中心和北部、南部、東部3個高校聚集區構成的“一心三區”首都高等教育空間布局,形成與首都空間布局相協調、產業結構相適應、區縣功能相結合的首都高等教育資源空間布局。
解讀
教育結構調整更趨合理
記者從市教委獲悉,增加教育資源布局的是綱要征求意見階段,規劃委針對北京城市空間布局規劃提出的補充。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褚宏啟認為,這一補充很有意義,與首都功能定位相符,體現了今后教育結構調整的方向。
目前,北京教育土地校舍資源的空間布局結構不盡合理,局部短缺現象仍然突出,缺乏統籌規劃,新建居住區教育設施嚴重滯后。尤其是高等教育空間布局,四個中心城區的學校最為密集,普通高校80%集中于城市五環以內的中心城區,而在中心城區又主要集中于海淀區和朝陽區。對不同層次教育資源配置進行界定后,將有利于教育資源更為科學、合理的使用,同時也可加快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記者 張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