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棄學復讀引爭議 課改難擋“回流生”
2010-09-28 10:41:49大河報文章作者:吳戰朝
閱讀提示
“媽,讓我再讀一年高三吧,我一定會考好的。”中秋假期第一天,在鄭州一所三本學校讀書的小鄭回到家里,水都顧不上喝一口就迫不及待地說。
事實上,每一年,都會有不少與小鄭一樣的“回流”復讀生,只是今年這種現象似乎格外突出。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在大學生就業壓力日趨嚴峻的大背景下,“回流”復讀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同時也引發了很多業內人士的熱議。
[現象]
課改難擋“回流生”
“今年高考我只是沒發揮好,但是考慮到家里經濟情況不理想,就想上個三本趕快就業算了。但是到學校一看,校園那么破,基礎設施很多都不到位,當時心里邊就涼了半截。開學后,發現上課沒多少人認真聽,很多同學都蹺課去打游戲,這種校園生活和我想象的一點都不一樣。再給我一年時間,我一定要上個好學校!”小鄭說。
記者從本地幾家復讀學校了解到,大學“回流生”返校復讀現象早已有之,在今年課改的大背景下也不例外。
“今年河南省實行平行志愿,有效保護了高分學生的錄取,而且明年是河南省新課改的第一年,一些學生即使對錄取學校不太滿意,也會有所顧慮,不一定選擇復讀,全省范圍內的復讀生都有不同程度減少。比如,往年我們學校會有幾十個600多分的復讀生,但是今年只有幾個。”鄭州新世紀高考補習學校校長王晨陽說。盡管如此,該校招生辦公室賈主任告訴記者,今年到目前為止,該校依然接收了幾十名“回流”學生,預計進入10月,將迎來“回流”學生報到的高峰期。
鄭州國華高考補習學校校長張軍告訴記者,該校有不少學生都是“回流”生,一些人成績還很不錯,但是為了考一所更好的大學,毅然選擇了復讀。
[析因]
選擇“回流”原因多多
談及“回流生”存在的主要原因時,張軍表示五大原因促使了回流生的產生。“第一種,是學生發揮不理想,沒考出水平。第二種,是學生進了理想的學校,但是專業不好,又自主調劑不了。第三種,一些民辦大學甚至有部分公辦高校招生宣傳不實,導致學校條件、校風和就業狀況與學生預期落差較大。第四種,專科以及二本、三本類學校的學生存在就業難問題。第五種,當下很多考生只認清華和北大兩所大學,非名校不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因為專業問題選擇回流。”張軍告訴記者,去年,該校曾經接收過一個學生,該生已經在清華大學讀了兩年,但因為不喜歡所學專業,回來復讀一年后,重新考取了清華大學。
“不排除個別學生從小對個人發展的自主意識比較強,但多數學生未來的道路選擇,更多是由父母進行包辦操作。”王晨陽介紹說。她同時表示,雖然只是個例,但確實存在少數學生因為頻頻不及格被所在大學勸退被動復讀的現象。
[爭鳴]
“回流”現象引發爭議
●觀點一:“回流”復讀是明智之舉
對于“回流生”的現象,有部分業內人士表示支持。這部分人認為,大學生“回流”復讀是一種明智之舉,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學生活,對大學有了較為深刻認識、客觀感受和判斷,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與就業前景,經過多方利益權衡后做出的理性選擇。
“從我們學校目前掌握的數據可以看出,經過再次努力,大部分‘回流生’的成績都有較大幅度提升,并可以考入理想學校,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同時,他們還有一個共性:目標明晰、危機感強、獨立性強、學習主動性強。”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觀點二:“回流”復讀是對高校資源的浪費
中原工學院招生工作處處長苗振青表示,對“回流生”現象應該綜合、中立地看待:從學生的角度,可以理解他們想上好學、讀好專業的愿望;但從學校角度,這是對招生資源的浪費。“新生放棄入學、中途退學,其實是欠缺考慮、不太負責任的行為。浪費了高校招生資源的同時,對學生本人來說,復讀一年的成本也很高。一方面是經濟成本。復讀學校的學費動輒上萬元,對學生的家庭是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是時間成本。本科教育的教學水平其實并一定有多大差距,專業問題也并非不可彌補,很多學校都設置了學科內的平行調劑。比如我們學校就規定,一學年之后,根據學生成績和社會綜合需要,可以有5%的轉專業比例。”但苗振青也表示,高校應該探討怎樣解決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
●觀點三:大一“回流”成功率高
“根據我們的觀察,大一學生回來復讀的成功率比較高,絕大多數這種復讀生實現了提高一個層次的目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王晨陽介紹說。
王晨陽進一步分析道:“這些孩子的高中知識比較扎實,又初步經歷了大學的洗禮,對知識的領悟能力更好。我校也有一個孩子大三了還來復讀,最后也考了一個很不錯的學校,但總體來說屬于個例。”
●觀點四:
是否“回流”應區別對待
“我一直和家長探討,什么樣的學生適合回流復讀?我認為,第一,如果學生非常盡力,學得非常累,考試也完全發揮了但是不太理想,這種學生最好不要復讀。第二,如果考場發揮不理想,可以考慮復讀,因為復讀畢竟存在風險。第三,上大學有兩種出路,一種是為了繼續深造,一種是為了就業。如果純粹為了就業,學校又差不多,可以不回流;如果學生比較內向,適合搞學術,這種學生考得不理想,可以考慮回流。”張軍說。
[建言]
謹慎“回流”,出奇制勝
●建言一:
考生應根據個人興趣報考
針對大學生“回流”復讀現象,專家們也提出了不同的建議。不少專家雖然反對大學生“回流”復讀,但若讓一個年輕人在并不如意的環境中荒廢四年,顯然也是不明智的。專家提醒說,在升學過程中,學生至少要做到兩點:第一,充分關注自身的興趣特長,更多地獲取各類信息,以便降低專業選擇帶來的風險;第二,應有清晰的定位,并敢于為理想全力爭取、永不言棄。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有關負責人說,大學生應盡量培養對所學專業的興趣,也可以輔修第二學位或者讀研深造,沒有最好的大學,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大學。如果真的要選擇復讀一定要深思熟慮,作出理性的選擇,切記不能盲目復讀。一旦決定復讀就要調整好心態,盡快進入備戰高考的狀態。此外,選擇合適的高中或者復讀機構也是非常重要的,記者從多家培訓機構獲悉,雖然“回流”學生目前能夠很好地融入復讀班的生活,但隨著“回流”人數的增多,針對這些特殊群體在將來開設專門的大學生復讀班也未嘗不可。
●建言二:
中學、大學信息對等需要平臺
王晨陽介紹說,現在很多學生只知道清華和北大,對其他高校知之甚少。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一些老師也對此知之不多,學生報考志愿時,只能“跟著感覺走”,造成了很大不便,甚至還有人因此報考了不夠理想的學校和專業。她建議說,中學應該多辦一些講座,向學生講授關于高校的情況、專業設置、就業前景等。同時,也可以定期邀請一些大學的招生負責人到學校開講座,為學生答疑解惑,實現中學與大學的完整對接。
●建言三:
兩招讓“回流生”與眾不同
“平時,很多學生都一心一意忙高考,很少有精力兼顧了解高校的情況。這些知識,以前是估分時候,我們給學生講;今年不用估分了,我們是在分數下來后,給學生做的指導。這里邊有兩個小竅門。第一個,現在網絡很發達了,分數下來后,我讓學生上網查詢高校歷史、專業設置以及過來的學生對這些學校的評價等。在綜合這些信息的基礎上,讓學生們劃定10個備選學校,然后我們老師再幫學生從中挑選。第二個,現在雖然推行平行志愿,但肯定還是以第一志愿為主導。因此,我讓學生們把前四個志愿填好之后,就給這些學校的招生辦打電話,向學校的招生老師們咨詢學校的報名情況和專業的報名情況,并請他們給出專業的參考建議。咨詢過后,還讓學生盡量留下招生老師的電話,這樣錄取時,如果能一切順利更好,如果出現稍欠一兩分的情況,他們可以再與招生老師直接溝通,也許招生老師對這名學生的印象很好,能夠通過差額錄取的方式把他錄取,不至于出現落榜的情況。”張軍介紹說,“曾經有個鶴壁的學生在我們學校讀了4年才畢業,連續在我們這兒讀2年的學生非常多。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如果能避免這些學生繼續‘回流’,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