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政法類專業再成報考熱門 就業遇冷需謹慎(2)
2010-08-05 15:40:47安徽商報
矛盾
“熱門”反遭才市冷落
報考熱,未必就業熱。從省城多家人才機構的調查結果看,財經、政法、金融、計算機、生物工程、國際貿易、英語、法學等傳統熱門專業,目前才市的需求已開始出現“供大于求”現象。省城人才機構前程無憂的張靜介紹,導致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就是考生扎堆報考,造成就業人滿為患。
熱門專業畢業生才市遭遇冷落,在最近幾年的就業市場上開始顯現。“實際上,去年省城傳統熱門專業已經開始出現寒潮,鑒于畢業生的持續增加,今年更加明顯。” 一家人才機構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進場求職的金融類專業人才超過5萬人,但企業提供的崗位不足3萬個,就業形勢趨緊。據分析,當年由于熱門專業考生蜂擁而至,必然會導致4年后熱門專業畢業生供過于求,出現“專業結構性矛盾”。
多年以前,師范生曾一度難找工作,如今報考人數少了,師范生又成了香餑餑。今年以來,包括合肥在內的全省各地教師招聘密集,不僅數量龐大,動輒百人以上,對報考者的要求也相對寬松。5月份,僅合肥經開區、蜀山區、廬陽區三個區就招聘200多名教師;定遠、潛山、懷寧、來安四個縣則招聘500多名教師。
觀點
緊盯市場比空談專業更實際
專業熱門,才市遇冷,考生究竟該報啥樣的專業?對此,省城眾多人才機構綜合才市需求特點認為,在就業壓力大的背景下,畢業生想在就業中少走彎路,填報專業應更加慎重,“有時盯住就業市場需求,比空談專業更加實際。 ”
“一些家長簡單地以學校每年錄取考生分數的高低來判斷專業冷熱,這種劃分并不科學。”安徽大學社會學系專家認為,判斷專業是否適合考生的基本標準有兩個:興趣和社會需求。“如果單單以專業冷熱、分數高低來決定考生的志愿填報,既有可能影響志愿的滿足,也很有可能在入學后因為所學專業與自己的期望落差太大而缺乏動力。 ”
省教育廳廳長程藝在此前的咨詢會上也表示,在冷門與熱門專業的問題上,建議考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也許今年很熱的專業,4年后畢業時會成為冷門,難找工作,而現在冷門的專業未來可能很搶手。”
記者手記
“冷熱怪圈”病根在盲目
“一流學生學財經,二流學生學計算機,三流學生學工科。”N年前,這句順口溜風行社會。短短幾年,熱門專業頻頻被亮“紅牌”,專業“冷熱倒掛”原因何在?記者認為原因有三:
一是家長和考生盲目跟風。調查顯示,近年的高考尖子生大都涌向金融、法律、IT類專業,期望日后進入這些“有名有利”的行業,當光鮮的白領金領,導致優秀學生選擇攻讀機械、化工、冶金、水利等工科類專業的越來越少。所以,家長和考生選擇專業時,不能只看現在,更要看到將來。
二是體制存在弊端,專業更新落后。“冷熱怪圈”經年累月打不破,且愈演愈烈。高校應分析社會人才需求,即人才培養數量、層次、結構要與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相匹配,不能關起門來辦學,單單迎合家長和考生對所謂熱門專業的盲目追求。政府部門對于平衡大學專業的“冷熱”度,也應積極引導。
三是社會價值觀存在偏見。專業“冷熱怪圈”的形成,與不同時代的社會價值觀也有關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優秀學生爭著上工科,如今許多學生的就業目標是坐在四季如春的辦公室里掙高薪。對市場需求的錯誤判斷,導致需求失去平衡,引發“專業結構性矛盾”,所以,要打破怪圈,市場永遠是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