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教案
來源:高考網整合 2010-07-16 11:25:47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從容說課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之一。它直接威脅著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空間。這種威脅可延續幾代人,甚至不可逆轉,故而被列為全球性的十大環境問題之首。根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界定,荒漠化是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國家和地區、1/4的陸地面積、近10億人受其危害。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受害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類型多樣,程度嚴重。受風蝕、水蝕、鹽堿化、凍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干旱的沙漠邊緣和綠洲、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黃淮海平原、南方濕潤地區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67.4萬平方千米,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多。其中以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發展最為嚴重。1977年隨著世界荒漠化會議的召開,我國開始發展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了我國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戰略和措施。經過20多年的整治,局部地區治理效果顯著。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荒漠化總體擴張的趨勢還在延續,不斷蠶食原本有限的生存空間,直接制約著國家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教材以西北地區為典型案例,闡述了西北地區荒漠化(以沙漠化為主)發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點,從自然、社會和經濟因素等方面分析論證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節主要有四個內容和兩個大的活動。教材首先把我國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展現在我們面前,目的就是從西北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來引導學生走近“荒漠化”,并給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其次,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并明確指出人類活動在荒漠化發生和發展中起的決定性的作用。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造成的,只要我們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過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找到切合實際的對策和措施,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教材接著講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內容和多年的成功整治模式,并以寧夏中衛縣境內的沙坡頭為例,介紹了西北地區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經驗。本課蘊涵著尊重客觀規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較強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訓練的功能。最后,本課的“活動”是西北地區荒漠化知識的拓展。“活動”設計的知識面比較廣,它既是課本的總結和反饋,又是對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和認識的評價。同時,使學生對荒漠化在全球的分布和防治措施又有了更詳細的了解和掌握。
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對下列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
1.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由于西北地區的氣候干旱和氣候異常造成的。
2.人為因素在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現。人類活動在荒漠化發生和發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在西北地區尤以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等人類活動為主。
3.荒漠化整治的對策和措施。強調在不同類型的地區,要針對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外力作用性質,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
以新課標理念教學為依據,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索為主線”的教學原則。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并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給學生提供具有說服力的素材充實課堂學習,并且要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創造開放式、寬松的探究空間。
教學重點
1.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為因素在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現。
3.荒漠化整治的對策和措施。
教學難點
根據不同地區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過程的差異采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教具準備
自制多媒體片段:中國沙漠化土地分布圖、我國荒漠化地區分布狀況、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圖、西北地區干旱成因關系圖、西北地區東西方向水熱狀況和自然景觀演變圖、西北地區荒漠按成因分類情況表、西北地區荒漠化土地分布狀況表。
課時安排
共3課時
。。。。。。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