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教案
來源:高考網整合 2010-07-16 11:20:25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從容說課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主要揭示了區域自身發展的規律和地理環境如何影響著區域發展,是學習“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本節突出體現了地理學科的重要思想,即自然環境是人類活動的基礎,自然環境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人類應協調好與環境的關系,地理環境有明顯的區域差異,人類活動應該因地制宜。
具體地理問題的解決都必須結合具體的區域實際,因此“區域”是地理學科研究的重要對象,也是地理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正確深刻地理解“區域”是學生形成正確人地關系的基礎,所以了解“區域”的含義是本節內容的重點。教材主要是通過“內容提要”的形式來闡釋“區域”的概念與特點的,所以學生在認知上會出現感性認識不足,教師不需要讓學生“死記硬背”,可以通過為學生展示多樣的區域地圖來幫助學生認知和分析區域的類型、區域的特點,為正確認識區域打下良好的基礎。關于區域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第一,區域的劃分依據主要是四種情況:1.人為劃定的管理區域,如國家、行政區等;2.區域內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結構的一致性。如自然條件一致的氣候區、地形區,人文條件相似的人口密度區、水田農業區、旱田農業區。3.區域內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關性和內在的聯系,如經濟區、貿易區等。4.區域內部具有共同職能的功能區,如居住區、商業區、工業區等。第二,區域的空間尺度可以依據劃分的要求有大小差異和級別(如下圖所示),大尺度如國家和地區,例如東亞、中東地區等;在一個國家內部的大尺度區域則如我國的三大經濟地帶等,小尺度的區域可以是一個城市內部的區域,如上海浦東開發區等。第三,一個區域的性質應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和開放性,其中開放性是指區域不可能獨立存在,都會與其他區域發生聯系,而且區域的發展也是在與相關區域的聯系中發展的。
區域的不同尺度
區域對比是區域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重要的研究方法,區域對比最為重要的就是區域對比的主題、案例、角度、方法與內容,教材以不同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的差異性為主題,選取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兩個區域案例進行對比,設置了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地條件、礦產資源等對比角度,具體對比了這些條件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人類活動的具體差異。教材選取這兩個區域的原因在于,兩個區域的等級相當,區域差異較大,能夠突出對比的主題,因此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選擇其他條件類似的區域進行對比,同時,教材選取的兩幅區域地圖還包含了等值線等較難閱讀和理解的信息,這無論從地理知識、思維方法還是讀圖技能上對學生都有較高的要求,也是學生建構區域知識結構的重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區域對比是本節的重點以及難點。在區域對比之后,教材設置了活動探究,主要為了補充案例研究的不足,使學生進一步應用自己所學的理論來認識區域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多樣的專題與素材,教師在教學上也可以補充其他的區域素材進行對比,使學生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