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 拓展探究
來源:高考網整合 2010-07-15 09:50:02
一、材料一:目前,農民工在城鎮里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農民工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主體,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在第二產業的勞動力里,農民工占57.6%,在第三產業的勞動力里,農民工占37%,所以說現在農民工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主力軍。在許多地方已經離不開農民工這個主體了。比如北京就是這樣。北京到了春節期間,農民工回家過年,造成送煤的沒有了,送奶的沒有了,小店鋪沒人了,保姆回家了,老頭、老太太沒人管了,清潔工垃圾沒人掃了……
材料二:新華社有篇報道:《總理為農民追工錢》。報道令人感動——在路上,溫家寶看到公路附近隱約可見幾處農舍,當即要求停車:“走,去看看村里的鄉親們”。“老鄉,我們能在你家坐一會嗎?”“鄉親們,快都坐下,咱們一起聊聊!我很想知道你們村子里的情況。”當得知農民熊德明在外打工的丈夫2000多元的工錢被拖欠了一年時,溫總理把此事記在了心上,并當天為其討回了工錢……
問題:
1.我國的大量民工流出現在什么時間?他們對我國經濟有何貢獻?
2.你認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應該怎樣解決?
依據: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同時城鄉和地區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國家推出了允許農民進城的一系列政策,出現了大量的進城務工的農民,成為農民工。他們對城市的貢獻主要有:給城市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緩解了城市部分行業勞動力的供求矛盾;改變了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貢獻;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促進了城市周邊地區的農、牧、漁和副業的發展;為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為城鄉思想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推動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發展。
2.產生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是一些官員不顧地方財政收入,為了自己的政績,一味地向上面申報項目,造成資金不能到位,農民工工資發不出來;二是工程轉包分包嚴重;三是農民工懾于工作難找,有時即使工資被拖欠,也不敢用法律來維權。
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措施有許多,比如有的同學就提出這樣的建議,對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申領營業執照時,有關部門根據注冊資金,按比例預留農民工工資,承建單位從工程款中按比例預留農民工工資,設立專門賬戶,由勞動保障部門監督發放。還有同學提出加強法律監督等。
拓展: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農民工完全可以參照《勞動法》中有關條款,運用法律武器向工資拖欠方“討一個說法”。作為農民工工錢拖欠方,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五十條規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第九十一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并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一)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三)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四)解除勞動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行政處罰辦法》還規定,對用人單位有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等問題的,勞動行政部門要責令其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并可責令按相當于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經濟補償總和的一至五倍支付勞動者賠償金。
二、1.材料:據聯合國2000年預測,在未來半個世紀內,高收入國家預計每年接收200萬移民。未來世界移民狀況見下表。
未來世界主要的人口遷出國和遷入國
遷出國 |
數量(萬人/年) |
遷入國 |
數量(萬人/年) |
中國 |
30.3 |
美國 |
110 |
墨西哥 |
26.7 |
德國 |
21.1 |
印度 |
22.2 |
加拿大 |
17.3 |
菲律賓 |
14.4 |
英國 |
13.6 |
印度尼西亞 |
18 |
澳大利亞 |
8.3 |
問題:
1.根據上表,說一說世界人口的遷出國與遷入國各有什么特征。
2.造成這種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的思路:國際人口遷移是指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19世紀以前,國際人口遷移的總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例如15~16世紀,歐洲進行殖民主義擴張,引發了7000多萬歐洲人遷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為主的國家和地區。這些人口遷移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人口遷移表現出新的特點: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歐洲由人口遷出地區變為人口遷入地區,主要是西歐經濟發展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遷入地區變為遷出地區,大量人口流向美國、加拿大和西歐。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亞和北非石油輸出國也從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2.材料:我國東北地區有遼闊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吸引黃河中下游地區人口向這里遷移和流動。明、清時期,更多的農民來此開荒種地并定居下來。移民主要來自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東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東北地區俗稱“關東”,人們便把不顧政府禁令,來此謀生的人口入遷現象,稱為“闖關東”。
19世紀中期,我國人口突破4億大關,面對沉重的人口壓力,清政府被迫開放長期封禁的東北山林、平原,由此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移民洪流。1897~1911年,東北地區人口由570多萬猛增到1800多萬,年平均增長率高達75‰。到1933年,該地區人口已達2910萬,成為當時全國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自古以來經濟差距是吸引山東人“闖關東”的基本動因。直到1978年,黑龍江省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還比山東省高出2/3。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以其東部沿海的區位優勢,成為改革開放的首批獲益省份之一,經濟增長迅速,山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黑龍江省,由此導致了兩地之間人口遷移方向的完全反轉,從而出現了“雁南飛”現象。
問題:
1.自古以來山東人“闖關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開放以來,為什么人口遷移出現“雁南飛”現象?
2.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歸納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因素以外,還有哪些因素也影響著人口遷移?
我的思路:從材料中的人口遷移現象,我們可以看出,在影響人口遷移的諸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著重要作用。不論是過去幾個世紀具有歷史意義的人口向新大陸的遷移,還是如今人口頻繁地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的遷移,都是為了尋求更多的改善物質生活條件的“機會”,獲得更好的經濟待遇,改善個人及家庭生活。此外,戰爭、宗教、社會變革、國家政策、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個人動機和需求等,也能影響人口的遷移。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口流動日益活躍,人口遷移中組織性遷移的比重逐漸下降,而自發性遷移的比重迅速上升。這一階段遷移的主流是中部向東部的遷移。同時,西南、西北向中部和東部的遷移也有增加的趨勢。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