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大學生畢業調查:15個專業失業率最高
2010-06-03 09:39:20新浪教育
6月2日,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0年就業藍皮書《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在京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暨高校培養與就業改進研討會。
據悉,2010年就業藍皮書基礎麥可思對2009年大學畢業生的調查研究撰寫,該研究抽樣達到約50萬人,回收有效問卷22萬份。調查報告基于科學的數據調查、借助于統計學和勞動經濟學的科學體系來研究高等教育的權威報告,是一個結果評價的研究系統。相比于2009年的報告,2010年的報告在專題調查了上新增了失業與專業預警、就業弱勢群體等模塊。
高職高專生工資漲得最猛
該調查顯示,2009屆大學畢業生(211院校)半年后的就業率約為86.6%,比2008屆(85.6%)高1個百分點,但仍比2007屆 (87.5%)低0.9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增長,來源于讀研而非就業。而高職高專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則與本科差距縮小,全國示范性高職就業率甚至高于普通本科院校。
從薪資來看,2009屆“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畢業生半年后月薪分別為2756元、2241元,較上屆均有明顯增長,但還沒超過 2007屆畢業生。相反,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月薪雖為1890元,但其增幅最大,比去年前年都高。
高職高專畢業生在半年后的就業率和月薪增長上強于本科的表現,彰顯了近年來國家對促進高職高專發展的戰略決策的前瞻性,也肯定了高職高專院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改革的成功定位,更凸顯了中國高職高專教育建設的巨大進步。
15個專業失業人數最多 法學連續三年“失業”
調查顯示,8個本科專業、7個高職專業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2009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大類是工學(90.2%),最低的是法學(82.3%);高職高專就業率最高的是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89.5%),最低的是法律大類(73.2%)。
2007~2009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有8個: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高職高專有7個:計算機應用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子商務、會計電算化、物流管理、計算機網絡技術、商務英語。
麥可思指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是解決專業結構性失業,解決此失業類型的核心是調控各專業的供應量。對專業的失業率和失業量進行監測和預警,以個別專業的招生指標控制為主要杠桿,主動干預、調控專業結構,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計劃”體制下提高就業率的途徑之一。
調查還顯示,就業綠牌發展(即就業率高)專業:本科為地質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礦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礦物加工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和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其就業率持續走高,薪資走高。
“漂族”多來自小城市或者農村
大城市就業市場規模大、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職業能力成長機會多,因此往往成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首選,但畢業生實際就業城市類型主要集中在地級及以下城市。
調查顯示,55%的“漂族”集中于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在京、滬、深的最多。
2009屆“漂族”畢業半年后的月薪,其中低收入就業全漂族(即大學所在地和家鄉都不在就業地)為1240元,低收入就業半漂族(是指家鄉不在就業地但讀書在就業地)為1129元,僅相當于同屆畢業生全國平均月薪(2129元)的約一半,其畢業半年內離職率,低收入就業全漂族為46%,低收入就業半漂族為51%,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8%)。
“漂族”比較多地集中在銷售類職業,較高比例受雇于民營企業和小企業。從背景來看,低收入就業漂族的大學畢業生更多來源于農民與農民工的家庭階層。2009屆“蟻族”較多地來自經濟不發達地區,其家鄉基本來自地級及以下城市或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