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重點中學老師指點高考物理復習
2010-04-23 14:47:33杭州日報
“考試說明”再讀:
實驗考察可能增加
瞿漢武(杭州西湖高級中學)
●內容上的變化
一:共點力的平衡,和2009年比,今年正式當做考點列出。二:電場中2009年“靜電現象”考點今年變為“靜電現象的解釋”。三:電場中“示波管”和磁場中的“質譜儀和回旋加速器”的考點,今年刪去。四:把“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兩個知識條目的考核要求,從2009年的 Ⅰ級調整為Ⅱ級。五:今年增加“多普勒效應”、“光電效應”、“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三個知識條目的Ⅰ級考核要求。
另外,在31個Ⅱ級考點中力、能量和電磁的占了21個,所以“力與運動觀點”、“能量觀點”仍然是高考重點,在高考中占據比例很大,依舊是沖刺復習重點。
● 試卷結構的變化
2010年理綜卷在結構上有個很大變化,正體現在物理學科上。與2009年理綜物理部分比:總分120分保持不變,但選擇題由去年的“4單選 4不定項選”變為“4單選 3不定項選”,不定項選擇減少一個,將此題的分值移到Ⅱ卷的非選擇題中去。
這6分會加到Ⅱ卷哪里?Ⅱ卷中只有實驗題和計算題。6分平分到3道大題的可能性不大,因為2分分差沒有太大意義,所以6分加到實驗題的可能性很大,可以增加一個提問。如果真是這樣,意味著2010年高考物理實驗考察會加重比例,復習時要特別注意。
明確考點抓主干知識
朱柏夫(杭州長河高級中學)
從近幾年學生高考成績看,理科綜合成績學生區分度、波動性最大,物理是理綜中比例最大、區分度最大的學科。沖刺復習建議——
高考理綜物理部分試卷結構為:4道單一選擇題、3道不定向選擇題、2道實驗題、3道計算題。12題題量只能覆蓋大部分知識點,高考試題超綱的概率幾乎為零。
考生要降低復習高考I類要求內容難度,如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動摩擦因數為I類要求,這幾個知識點難題出現概率很小;明確放棄高考不作要求的知識點,如碰撞與動量守恒,只限于碰撞中動量守恒定律實驗;知道有效數字概念,會用有效數字表達直接測量結果,間接測量的有效數字運算不作要求。
多做各地模擬考試卷,它們是一批高水平老師按考試說明命題的,有較高參考價值。
四種方法和三類試題復習策略
屠旭濱(浙江大學附屬中學)
四種復習方法
1、總結典型方法。物理解題有很多典型方法,如整體法和隔離法、直接合成法和正交分解法、假設法、等效法、圖像法、臨界法、極限法、對稱法等,這些方法在很多試題中都有體現,要學會總結、歸納。
2、總結典型模型。試題中很多典型模型也要注意歸納,如相對滑動模型、彈簧動態變化模型、子彈打木快模型、類平拋運動模型、紙帶法模型、閉合電路模型、導體棒切割模型、磁流體泵模型、磁流量計模型、霍爾效應模型、正弦發電機模型等。
3、總結易錯考點。做過的試卷拿出來,統計一下出錯頻率高的知識點,針對易錯點鞏固。
4、反思做錯試題。細分析試卷上錯題錯誤原因,粗心要小心(特別是審題錯誤、計算錯誤和書寫不規范);知識不熟要重讀課本補做練習;方法不熟要找類似題目強化練習。
三類題的區別對待
最后30天,不必再做大量的試題,只需適當練習。練習要做適合自己的題。一般任何一份高三綜合試卷都可分為三類:一是有充分把握可以正確解答的;二是讀了幾遍題,但總不能在頭腦中清晰反映出題目所述物理過程,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的;三是雖然可以正確解答,但總覺得心中無底,或好像自己能做出來,但一時又不能給出正確的解答的。沖刺階段對這三類題目要區別對待。
對第一類題,要“做過且過”。練一下起到復習、鞏固目的就可,不必花太多精力。
對第二類題,要“得過且過”。憑自己能力水平短時間內很難真正搞懂,果斷放棄。
對第三類題,要“堅決不放過”。最后階段復習這類題是主攻方向,力求徹底搞懂,不能滿足于解出正確答案。搞懂后還要回味,通過該題在知識上澄清了哪些概念,分析、解決問題方法技巧上有哪些新收獲,收到“會一題而懂一片”效果。
抓準主干:電學和力學
管海平(杭州高級中學)
考生在沖刺復習過程中,主干知識要狠下工夫。中學物理主干知識集中在力學和電學:
●力學:含有考試Ⅱ級要求18個,其中包括勻變速直線運動;牛頓定律及其應用;圓周運動與萬有引力定律、機械能守恒定律等。
●電學:含有考試Ⅱ級要求12個,其中包括歐姆定律、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安培力、洛倫茲力、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圓周運動等。
●光學:光的折射。
由于高考物理試題的題量較少(僅11題),所以突出學科內綜合已成為高考物理試題的一個顯著特點。另外,近幾年物理高考試題中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要求越來越高,要特別注意。如:
●以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為模型的電學與力學的綜合。主要有3種具體綜合形式:一是牛頓定律與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解決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二是牛頓定律與圓周運動規律加幾何知識解決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三是用能量觀點解決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
● 電磁感應現象與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綜合。
●利用串、并聯電路規律解決電學實驗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通過粗略的計算選擇實驗器材和電表的量程;二是確定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方法;三是確定電流表的內外接。
小建議:考生做些近年全國及各地高考題及各地高三統測題。
從3個典型題看沖刺復習策略
胡亦民(杭州第二中學)
解題要靈活應用規律
好思維方法的特征是:把基礎知識、基本規律和物理過程有機結合。
例1.如圖所示,在“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中,第一次把質量為m1的小球從 A點由靜止釋放,小球落在P點,第二次將質量為m2(m1>m2)的小球放在B點,而質量為m1的小球仍從A點釋放,兩球相碰后分別落在M和N點,經研究得出兩球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如果A、B兩球發生碰撞過程中動能不損失,則
A. S1 S2>S3
B. S1 S2
C. S1 S2=S3
D。三段線段的關系與小球的質量有關,
上述說法都不對
分析:例1要求以教材實驗為基礎,結合新加條件“如果A、B兩球發生碰撞過程中動能不損失”進行邏輯推理。從解題過程看,它有思維活動的拓展,將動量守恒式與動能守恒式聯立消除質量m1和m2,得到一個新的表達式,這就是有待驗證的表達式。從需要驗證的內容看,它有不同的表達結果,由 變為 。由此可知,實驗中不需要用天平稱小球質量,由實驗條件變化引發所需實驗器材變化,這是中學物理實驗的重要問題。從思考的積累看,應從具體的解題思考上升為實驗思想:實驗方案的變化會帶來相應實驗儀器的變化。
例2.繩AC,BC 在結點C 掛一重為G 的物體,兩繩與豎直方向夾角分別為β和α,且β>α ,如圖,對物體施一水平力F 后可以使AC 、BC 二段繩子張力相等,并保持兩繩的方位不變。設原來這兩段繩上張力分別為FAC和FBC ,則有( )
A .F 的方向必向右,且FAC增大
B .F的方向必向左,且FAC減小
C .F 的方向必向右,且FBC增大
D .F 的方向必向左,且FBC減小
分析:例2要求學生將物理問題的復雜環境簡化,簡化的目的是通過問題“分解”,將一個問題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子問題,即把一個問題分成幾個簡單問題。這就是“分解”。“分解”是為了突出問題的主要特征,顯現解決問題的切入口,這是解題中最寶貴的思路。將各個子問題研究清楚后,再將它們“組合”起來,這是思考的第二步,也是解題的關鍵環節,解題能力就體現在此。就該題而言,分析中要牢牢抓住C點的受力平衡,它是研究各子問題的銜接點。具體思維流程如下圖所示:
初態C點的平衡(如圖1),豎直向上的力F1平衡物體重力。然后將原圖分解為上、下兩部分,先研究下部分(如圖2和圖3),向右拉物體使豎直繩子向右傾斜,繩子拉力增大。
再把圖3合成到上部分中,繼續研究C點的平衡(圖4),發現FBC和FAC的合力F2向左傾斜并增大,此時考慮F2在兩繩子上的分力就很方便。這是一種良好的思維方法,能善于進行這種思維方法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
關注重點、熱點方向
在“考試說明”中明確指出了31 個Ⅱ級要求的知識內容,Ⅱ級要求的知識考查難度就是課程標準中的“理解”和“應用”,它告訴學生該對哪些知識的應用引起注意,對這些知識能輻射到的物理現象和過程要熟悉。
例3.質量m=2.0kg的物體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用F=18N的水平力推物體,t=2.0s內物體的位移 s=10m,此時撤去力F。求:
(1)推力F作用時物體的加速度;
(2)撤去推力F后物體還能運動多遠。
分析:運動學內容組合動力學內容是物理分析的基礎問題,利用物理概念和規律分析過程,細心體會物體速度和加速度的變化特征,是這類問題的思維特點。知識應用過程中善于畫出運動草圖是解題中的好習慣,不同過程列出相應的牛頓定律并找出對應加速度是正確解題的保障。在解決這類問題時,要回避多質點的相互追趕問題,注重單質點的運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