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等生的秘訣之:滿足所有的好奇心
2010-02-03 17:23:20E度社區
學習的答案就在我們身邊的生活里,
考試的答案就在我們的人生里。
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稱得上是舉世無雙的經濟學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的股市往往因為他的一句話而上下波動。所以,股民的眼睛一直盯著他的金口。從克林頓
政府一直到布什政府,他作為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一手掌管了美國的利率、國際金融流通、貨幣發行等重要工作。格林斯潘的名字在全球金融界和企業界無人不曉。
格林斯潘是紐約大學的畢業生,是紐約大學的驕傲。所以,每次招生的時候,學校總是把他的名字推到前面,吸引優秀學生入學。我是紐約大學的學生,為有這么杰出的校友而感到非常自豪。當年教過格林斯潘的愛涅斯特·克魯諾教授至今還在講臺上教我們。他回憶說:“當時他還不能算是好學生。有點傲慢,不怎么用功。”
艾倫·格林斯潘上大學的時候,沒有搞好與老師、同學的關系。克魯諾教授說:“那時的格林斯潘并不怎么聰明,知識也不多,還缺乏人情味,往往當著大家的面斥責自己的同學,使他們下不來臺。”克魯諾教授說到這兒,又補充道;“當然啦,學生時期嘛,誰都可能傲慢。他現在可不一定那樣。上了歲數了嘛,見多識廣會有長足的進步。”
學著營銷學,又不會數學,加上缺少人情味兒,也不會交朋友。就這么一個人,怎么當上美聯儲主席的呢?學校成績當然決定不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功,但是,美聯儲主席可是世界性的經濟專家呀!
更有趣的是,朱利葉音樂學院也說他是他們學校的畢業生。艾倫·格林斯潘怎么能同時上兩所大學呢?也許和我一樣,他上的是朱利葉音樂學院的晚間班。不管是白天班還是晚間班,朱利葉音樂學院是一所世界一流的音樂大學。這所大學治學嚴謹,在整個學界都出了名的。紐約大學的課程要求也非常苛刻。能夠同時上這樣的兩所大學,看來當時他的確是個很有實力的學生。
我也是同時上這兩所大學的學生。白天上紐約大學商學院學習,晚上到朱利葉音樂學院授課,所以我能夠體會到他當時的緊張生活。艾倫·格林斯潘在大學時期就讀于克魯諾教授的門下,雖然營銷學沒有學好,成績不盡如人意,但他分明是掌握了學習技術的人。
有一句成語叫“多才多藝”,美國也有一種說法,“文藝復興的人”。文藝復興專家德國的布魯哈特博士在《文藝復興和完美的人》一書里,對“文藝復興的人”有這樣一段描述:
文藝復興時代創造了完美的人。這種完美的人在社會公眾場合發言的時候,會用優雅的語言。他們會作詩,會彈琴,會畫畫,但是決不在這些事情上花很多時間。文藝復興的人能夠寫一些秀美的文字,能用許多國家的語言寫信。他們會騎馬奔跑,也會使用刀槍,知道怎樣保衛自己的城市和婦女。他們會揚帆打魚,也會開軍艦赴戰。他們會做生意,但絕不談錢。他們常常穿著干凈的衣服,但是決不過分打扮。
我想,艾倫·格林斯潘也是“文藝復興的人”。
按我國的考試制度,每門課都優秀才能上大學。這種制度正在受到批評。無條件地要求每門課都要優秀的教育制度,只重視升學考試,無視學生的特長,事實上的確存在問題。“多才多藝”的人,對各門功課都會學得既有趣又容易。所以還不能全盤否定“每門課都要優秀”。對于懂得哲學的青少年來說,高中的邏輯或高考的數學題都是很簡單的。懂點哲學,會成為學習藝術、社會、經濟、歷史等課程的良好基礎。
一門課學得很好的人,在學習其他技術或知識的時候,也具有很快就能學好的能力。學習不能偏科,不能光揀容易的、自己感興趣的學,什么課都要學,還要把各門課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斯坦威”是世界上最高品牌的鋼琴。創造這一品牌的斯坦威先生曾做過音樂與學校成績的調查。據他的調查:在IQ檢查中,學過樂器的孩子表現出了很高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數學推理能力。在我國,一般的家庭都為孩子購買樂器讓他們練習。只要孩子們不覺得厭倦,這對學習是很有好處的。據斯坦威的調查,學過音樂的學生和沒有學過音樂的學生相比,一般來說,前者的學習成績比后者好得多。學音樂,一天至少耗掉兩、三個小時,怎么能說它有利于學習呢?
在中世紀,音樂屬于數學。學習作曲的人還把音樂當作數學來學習。首先培養這么一種能力:一邊看著樂譜的音符按鍵,一邊從數學的角度分析發出來的聲音。用數碼分析聲音,有利于代數的學習;用圖畫分析聲音,有利于幾何的學習。音符是讓你用指頭表達一種感覺或想法的指令。理解語言符號的能力,就是學習英語、法語等語言的基礎。學習鋼琴,可以養成每天堅持學習的良好習慣;可以養成連續坐幾個小時的耐性;可以養成當天的作業當天完成的責任感。
當然也有收不到上述效果的。這里有兩種人。一種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學習鋼琴的;另一種是隨大流學習鋼琴的。
為什么彈鋼琴的鍵子就會發出聲音呢?為什么腳踩右踏板聲音就會變大呢?只要你能提出這些問題,弄清楚鋼琴的一些零件及性能,也有利于學習應用數學、物理等課程。課程與課程之間必然有有機的聯系。愛看汽車雜志、愛看小說、愛玩電腦等等,盡管這些似乎與學校的學習沒有多大的直接關系,但是只要多讀、用心讀,總會有一天對提高學習成績有作用。既然你是學生,學生該學的都要學習。我媽媽甚至還說:“男孩兒應該多學點兒,哪怕偷東西的本領也要學,當然這種本領是不能用的……”
越是發達國家越重視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除了所學課程以外,順便學習所能接觸的多方面的知識,積累多方面的實踐經驗,終歸對學校學習有好處。這樣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亞里士多德說:“為什么?”這一質問最能表現人的好奇心。一邊觀察世界,一邊提出“為什么”,這就是科學。一邊觀察科學現象,一邊提出問題,這就叫“顯像學”。針對“顯像學”提出“為什么”?就是“純哲學”。針對“純哲學”提出“為什么”?這就是“認識論”。
我們所謂的學習,就是對所有的現象一個個地提出“為什么?”,然后尋找一個個答案的活動。既然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學習答案都應該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現象里。同時所有考試的正確答案,其本質也都體現在我們的人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