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春聯與掛春聯的講究
2010-02-03 14:20:12高考網
通常春聯有兩幅直聯一幅橫聯,直聯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聲韻(接近現在的國音四聲法,但有出入),正確的貼法是:
上聲、去聲及入聲字為上聯,平聲為下聯。
大紅春聯表達了自己對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濃濃的節日氣氛,是用民間藝術形式表達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貼春聯也有很多講究,若是貼得不當,就會被人笑話。
傳統貼春聯的方法為,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另一種是常用的貼法。解放后由于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若是將兩種春聯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如果從秦漢開始計算,中國貼春聯的歷史已有兩千年,那么為什么中國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鐘呢?這就涉及到中國百姓傳統的思維觀念問題。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人民自古就有個樂觀的思維觀念,就是寄希望于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興、得意的事,還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最佳選擇。他們借助于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在他們的傳統的觀念里,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節就通過貼春聯表達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期盼。同時中國人民過春節很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心理的反映,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的喜慶心理和渲染氣氛的一種外在的手段。
春聯既是根據中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鑒了中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它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盡管律詩或駢文中的對仗句,往往就是絕妙的對聯,但只有在它們脫離律詩或駢文而獨立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它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系。一副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具體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聯字數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這副春聯每聯都是七個字,上下聯字數相等,這是春聯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類的現象。在1916年竊國大盜袁世凱一命嗚呼之后,全國人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聲言要去北京為袁世凱送挽聯。鄉人聽后,驚愕不解,打開他撰寫好的對聯一看,寫著:“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人們看后,不禁啞然失笑。文人故意問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說:“上聯的‘袁世凱 ’三字,怎么能對得住下聯的‘中國人民’四個字呢?”這個文人聽了“哧”的一聲笑了起來,說:“對了,袁世凱就是對不住中國人民!”這個故事雖然說的是 “挽聯”的事,而“挽聯”也屬于對聯的一種,這就說明無論春聯還是其他的對聯,都必須做到上下聯字數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極個別的另類。
第二,上下聯詞組要相同,詞性要一致
就是說組成上聯的各個詞組分別是幾個字,下聯的對應詞組也必須分別是幾個字。上下聯的詞性,就是說詞的類別性質,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要對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對。如剛才列舉的“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每聯都是三個詞組,即: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上下兩聯詞組相同。這副春聯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詞。“春”、“歲”,“富貴”、“平安”都是名詞。“年年”、“步步”都是副詞,“好” 和“高”都是動詞。這種要求,主要是為了用對稱的藝術語言,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
第三,上下聯平仄要相調
對聯上下聯的表現方法,要注意聲律相對,也就是平仄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相傳紀曉嵐一次南行來到杭州,一位友人為他設宴洗塵。席間,賓主之間聯句對答。紀曉嵐才思敏捷,出口成聯,友人心悅誠服,夸他為北國孤才。曉嵐則不以為然地說:“北方才子,遍及長城內外;老兄之言從何談起?”友人道:“前幾年我曾到北方去,帶去一個上聯,竟然沒有人對得上來。”曉嵐半信半疑,問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讓對方對不出來?”他的友人就順口念出了上聯:雙塔隱隱,七層四面八方。紀曉嵐聽罷哈哈大笑,說:“這樣簡單的出句,是他們覺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會對的!”這位友人不解地問:“那么,下聯應該怎么對呢?”紀曉嵐脫口而出道:孤掌搖搖,五指三長二短。這位友人聽了,不僅尋得了下聯,還十分佩服紀曉嵐的才智超群。這副“雙塔隱隱,七層四面八方;孤掌搖搖,五指三長二短 ”的對聯就做到了平仄相調,達到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的藝術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謂“合掌”,語義重復,浪費筆墨。譬如舊時商家常用的春聯,有一副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副春聯平仄合律,對仗工整,而且與爆竹聲中“恭喜發財”的氣氛相協調,很受商界歡迎。但深一步研究就會發現,“通四海”和“達三江”是一個意思,語義重復,對聯的術語就叫“合掌”。七言聯一共才十四個字,其中六個字表達的是三個字的內容,這就導致語義重復。對聯是文章中最精練的文體,決不允許浪費筆墨。為了以較少的文字提供較多的信息,必須避免上下兩聯說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聯中用“震乾坤”對“驚世界”,“發祥光”對“騰瑞氣”,也都是語義重復,都屬于“驢頭不對馬嘴”的毛病。
第五,選好對聯的橫批
橫披,又叫橫批,橫額,橫聯。橫披除挽聯、壽聯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橫披與對聯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好的橫披,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換句話說,一句橫披,就是一副對聯的內容的升華,是對聯的主題,更是點睛之筆。橫披在寫作手法上,常見的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是對聯寫意,橫披題名,如“歡度春節”、“新春大吉”等,直接點名貼春聯的目的;
二是對聯寫意,橫額點睛,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的橫披是“吉星高照”,則是揭示出實現對聯內容的關鍵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屬于點睛之筆;三是聯披互補、相輔相成,如,“減負恤民,浩浩東風常送暖;扶貧解困,瀟瀟春雨總關情”的橫批是“前程似錦”,則是與對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對黨中央“常送暖”和“總關情”的無比感激之情,也贊頌了黨前程遠大,輝煌燦爛。橫披多為四字,過去寫橫披是從右往左橫寫,現今多從左往右寫,從右自左寫當屬正式寫法。貼橫披應貼在門楣的正中間,其字體應與上下聯風格一致,上下呼應。
春聯具有廣泛性,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過春節時貼春聯。不僅如此,就是連一些飯店、美發廳、賓館、雜貨店等一些商家、企業也都貼春聯。這就涉及如何選擇春聯的問題。
首先,春聯要突出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追求。
無論是居民住戶還是單位貼春聯,都應體現出一種健康的審美趣味和追求。這種審美追求,有的是從祖國的蒸蒸日上,繁榮富強著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好時代好風光處處有好人好事,新社會新氣象天天譜新曲新歌”等。這樣的春聯概括了祖國百花爭艷,萬物生輝的繁榮景象,謳歌了新時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聯的創作者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的贊頌。有的春聯是表達了自家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如,“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稱心”。“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這種家庭春聯是表達了對未來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其次,貼春聯最好體現出個性。
既然貼春聯是要寄托某種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身份都會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與祝福,因此貼春聯應符合自身的特點。譬如,“春好禾苗壯;人新稻谷豐。”這是體現農民對新的一年祈望與祝福的春聯。“百貨琳瑯,柜盈春夏秋冬貨;大樓興旺,客滿東西南北樓。”這是宣傳商業繁榮的春聯。“一枝粉筆,連綿化雨滋桃李;三尺講臺,搖曳春風撫棟梁。”這是教師家庭貼的春聯。這種體現各自特點的春聯,更突出了對本職工作的無比熱愛和忠誠的敬業精神。當然,那些從國家的宏觀出發,贊頌國家繁榮昌盛,表達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對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予以熱情謳歌的春聯,無論是家庭,還是單位都可以貼,這是毫無疑問的。體現個性主要是強調不要將春聯貼串行。就是說,作為工人家庭,如果貼一副“費勁養豬,三口人家甜日過;種田流汗,九秋果實旺年來”的春聯,就會惹人笑話。
第三,春聯的張貼。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春聯要豎貼。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橫批也是從右往左讀的。上下聯不可貼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就不可貼成“日暖神州萬物生輝,春回大地百花爭艷”,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因果關系,因為“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才使得“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系,也讓人讀著別扭。再從平仄看,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這副春聯的上聯尾字“艷”是四聲,即仄聲。下聯尾字“輝”是一聲,即平聲。一般地說,如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如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但也有的對聯上聯尾字是平聲、下聯尾字是仄聲,不要認為是仄聲的都是上聯。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從春聯的內容上來判斷上下聯。這就要求在張貼時認真讀聯,真正明白聯句的內容。
另外,春聯的尺寸大小要與自家的門戶相協調。居民家的門戶貼15到20厘米寬的春聯最好,而商家鋪房店面要根據門戶的寬窄,貼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聯最好,這樣能顯得協調、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機關大門,如果貼春聯的話,其春聯的寬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