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填報規則解讀(4)
2010-01-25 16:22:58人民網文章作者:張恒亮
實時動態志愿的問題與完善
一項理論,一條措施是否正確,最終要在實踐得以檢驗與證實。如此才能達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時動態志愿從理論上講是目前體制下最合理、最科學的決策機制與填報規則,但是否完全適合設想的需要,還須實踐來檢驗。
在09年普通高校招生錄取期間,我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王林教授討論起了在內蒙古實踐的實時動態志愿,王教授脫口而出,它實質就是“拍賣”的方式。然后對我說,這種情況可能會造成部分學生的作弊現象,比如高分學生先幫某低分學生占領某個學校、專業的招生名額,然后在最后幾分鐘調整到另外的學校,將這個名額空出來,由低分學生來占領。確實,原來設想的實時動態志愿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我想,只要將錄取規則稍加改造,就可以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也就是將實時動態填志愿的學生按成績段進行劃分,然后以10-20分這樣的分段來分時間段組織實時動態填報,高分段的先報,低分段的后報。這樣一來,在同一時間段填志愿的學生之間的分差最多只有20分,那么低于20分的學生就不會有機會在這一段時間內作弊。并且每一個分數段實時填報的學生其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即在兩個小時之內,學生可以不斷的調整和選擇,但一旦兩小時時間結束,這些學生填報的志愿就必須固化,不能再改動,然后據此進行錄取。
要讓學生在兩個小時之內不斷調整并作出決策,這是有很大難度的,這就要求學生將準備工作做好,也就是指導其升學決策的學業規劃早已經做好,選擇什么樣的專業、什么樣的學校在此之前已經成竹在胸,在兩小時之內要做的只是按照分數來選擇合適自己的專業并對應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