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填報規則解讀(2)
2010-01-25 16:22:58人民網文章作者:張恒亮
高考志愿填報:從“投標”邁入到“拍賣”時代
2008年以來,當關注高考的人們還在熱烈討論平行志愿的優劣得失的時候,北國邊疆內蒙古已經成功地進行了一場志愿填報領域內的劃時代變革。為此,《中國教育報》連續三次對其進行了深入報道,記者在報道手記中這樣寫道:思想有多遠,改革就能走多遠!同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也對此舉進行了廣泛地宣傳。內蒙古究竟實行的什么樣的志愿填報方式,引得各路媒體廣泛宣傳及高度肯定?他們實行的是網上公開填志愿,也稱為實時動態填志愿。筆者認為,這一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填報志愿時的博弈性和投機性,真正實現了現有體制下錄取的公正合理。它標志著志愿填報從過去以學校為主的“投標”時代進入到以“學生”為主的拍賣時代。
現有體制的合理性,就在于人們一直認可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的家庭背景、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等等,只要分數達不到,那么無論如何也不能被錄取。但由于以往志愿填報方式的局限,這一根本原則卻在執行的時候大打折扣。各省在高考錄取的過程中都出現過相當規模的高分低就或高分落榜者。他們的困境并不是因為分數低人一等,而是由于填報志愿時,沒有獲得必要的決策信息。比如,有的地方實行考前填志愿,考生在自身成績、他人成績、志愿填報動態信息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僅憑平時成績及招生計劃,這怎能不造成盲目決策?考后估分或者看分填志愿,雖然在知道自身成績方面有所進步,但依然不能知曉其他學生實時動態的志愿填報信息,因而也就無法確定與自己報考同樣學校與專業的學生的競爭態勢,當然就不能進行科學選擇。在實行平行志愿之前,學生只能選擇一所學校作為第一志愿,因為選擇的盲目性,誰也不知道報考這個學校的人數,成績情況,因此很有可能因為選擇失誤而造成高分低就或高分落榜,學生面臨著巨大的決策風險。后來,為了降低此類風險,有地方實行了平行志愿,可以選擇多個學校作為第一志愿,如果A學校不能錄取,再看B學校,然后再看C學校……,依此類推。這樣一次可以報考多個學校作為第一志愿,大大降低了學生的決策風險,但依然存在著決策風險,如果學生選擇的幾個平行志愿學校錄取分數都過高,或者被預錄后退檔,他依然有可能掉入下一錄取批次。另外,即就是最具進步意義的考后填平行志愿,考生仍然只有一次選擇的權利,也就是說,如果考生第一次選擇失誤,沒有被錄取,在過去只能落入下一批次。現在,部分省份實行了補填志愿,等于給了考生第二次調整志愿決策的機會,但很有限,在補填志愿時,學生能夠或者愿意選擇的學校已經寥寥無幾了。所以,它要求考生必須精準地預測目標學校今年的錄取態勢,一般來講,他們都是通過以往多年的錄取數據為基礎進行分析判斷。
這種一紙報表定乾坤(當事人只能進行一次或有限次決策,選擇學校時只能選擇一所學校或者有限所學校)的情形很像經濟活動中的投標一樣,學生拿著自己的分數投標到某所學校的某個專業,然后該學校專業再根據投標學生的成績情況定錄取分數線。這種模式下,學校處于強勢地位,你要進某所學校,一般都要將它放在第一志愿,否則很難被錄取,而且只能在這么多學校中選擇一次,最多兩次。于是,學生為了被錄取,只能保守決策,他們根據學校往年的錄取分數線,至少要高出其幾十分,并且在第一志愿填報該校。這也很容易造成學校生源分布不均,有的學校學生擠破門,有時學校無人報考。很多高分學生因選擇不當,被更高分的學生擠了下來,落入下一批次,有的因為選擇湊巧,以較低的分數進入了很好的學校。這時,志愿的選擇便有了極大的投機性,因而也養活了一批所謂的志愿填報專家。據說他們能通過志愿選擇以較低的分數進入到好學校。其實,誰也無法準確預測當年報考某所學校的競爭態勢。
其實,要從根本上降低志愿決策的風險,只須在公開必要信息的基礎上,允許學生在一定時段內多次選擇,從而達到決策最優化。2006年筆者曾撰文《從投標到拍賣——試從博弈論談高考志愿填報規則的改革》(該文后來發表在筆者的博客上),其中就明確指出,我國志愿填報規則改革的趨勢就是信息全公開,網上填志愿。在該模式下,學生基本上在填報志愿時就能確定被錄取。這必要公開的信息,包括了學生的高考成績、學校每一個專業的招生計劃、報考每所學校、專業的實時動態的學生的成績及相關信息。在具備了以上信息條件后,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成績實時動態的填報并調整自己的學校和專業志愿。當他有意于某所學校的某個專業的時候,他可以實時的查看現在報考該學校、專業的學生人數,及每個人的成績,如果他的成績排名在該專業招生計劃設定的排名之前,他就可以報考該學校、專業。報考后,他并不離開,由于每一個學生報考的學校和專業是實時變化的,因此,他還需要隨時關注自身的排名是否在招生計劃之內。如果超過,則考慮到其他學校的某一專業。直到整個志愿填報時間結束。如此以來,整個志愿填報活動就像一個非常廣大的拍賣市場,每個學生拿著自己的分數到市場上“買”自己向往的學校和專業,每個學校、專業的招生計劃是固定的,他們只要成績靠前的幾名或幾十名。這種公開的拍賣活動將從根本上保證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我分數高,我自然就要先于別人被錄取。這就是內蒙古高考志愿填報模式的精髓。這種模式極大地擴展了學生志愿決策時選擇的權利,是真正地以學生為本,尊重其個人選擇的權利。因而將志愿填報從“投標”帶入到“拍賣”的新時代。
令人欣喜的是,重慶、山東等地學習內蒙好榜樣,已經明確表示將在2009年的高考中實現網上實時動態填志愿,殷切期望全國其他省份能見賢思齊,爭取盡快在全國推廣這一有益于高三學生的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