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復旦自主招生:博雅杯論文為何頻現套路?
2009-12-28 09:56:15新聞晚報文章作者:張騫
“每當夜深人靜時,我總是點燃一盞燈,捧起書卷……”在參加此次復旦博雅杯的全國2291位高三生的讀書評論中,出現了很多與這段內容差不多的開頭。
為爭奪一張升學復旦的“優惠券”,此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291位學生報考了復旦2010年的博雅杯人文知識競賽。然而大部分高中生的論文,在評審專家們看來,并不滿意。
“很多學生的文章交上來都一個套路:先對參選書目進行一個簡單概括,然后指出其中的中心思想,接著對每個章節進行分析。整篇文章讀起來就像是中學語文課本的教參。此外,還有差不多的開頭。雖然‘夜深人靜讀書’可能是個真實的場景,但是出現頻率太高了,就難免讓人懷疑是同一個寫作套路了。 ”一位博雅杯評審專家說。
除了寫作套路相似,在學生遞交的文章中,還出現了明顯的“過度引用”問題。復旦方面采取技術手段,對進入面試范圍的90篇文章進行了學術論文網上防抄襲比對結果顯示,發現個別文章中出現了全文三千字,但有一千字系完全照搬別人作品的“抄襲”現象。
尚不論“過度引用”行為是否已經牽涉到了考生的個人誠信問題,在教授們看來,之所以會產生“套路”、“格式化”、“過度引用”等問題,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人文素養,中學教育難辭其咎。
一評審專家告訴記者,與其他的征文比賽不同,復旦博雅杯主要看從文章當中顯現出來的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在篩選文章時,首先不是看學生的文筆多么漂亮,而是看學生是否具有人文學科的專業素養,比如,是否具有思考哲學問題的基本素養和眼光;是否有研讀史料的基本功,能否對歷史問題提出有建設性的思考;對文學作品有沒有文本分析的能力等。但是在看了學生大量的文章后,教授普遍感到學生的文章中缺乏深度思考和內涵。
“中學語文、歷史學科等應該起到的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在應試教育下,學生對社會、歷史和世界的認識,完全是一種應試化的視角出發,缺乏思考性。比如,現在很多中學里教歷史,往往是老師要求學生把一個歷史事件背下來,而真正的歷史研究是探尋史實和史識的關系。這些不足均在淘汰的大部分學生的文章中一一表現出來。 ”一位評審專家說。
對此,來自復旦人文學科的評審專家建議,中學教育應避免功利化應試教育傾向。在語文、歷史等人文學科中,應該關注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包括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并盡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成熟的學習氛圍等。此外,還要通過各種方法鼓勵學生多讀經典書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