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名校長推薦北大生出爐 來自農村
2009-11-20 10:31:09《長江日報》文章作者:黃征
初中時在湖北省“身邊的科學大賽”中獲一等獎,2007年未參加中考直接被武漢二中網招,高中階段獲“市三好學生”稱號……昨日,我省首名中學校長實名推薦上北大的學生宋軼凡在武漢二中公示后,引起全校師生熱議。
校方婉拒采訪
記者昨日在該校看到,校園最醒目的地方貼出一張公示:“經學校研究,鑒于高三(6)班學生宋軼凡同學的杰出表現和出類拔萃的學業(yè)成績,決定該同學為我校2010屆北京大學自主招生實名推薦人選。”
雖然校方婉拒了記者的采訪,但通過師生和家長,記者了解到這個來自黃陂區(qū)農村的女孩從小到大都是一個善于學習、謙遜樸實的學生。
同學:她經常考年級第一
記者在校園里碰到高三(2)班一男生,問他是否知道宋軼凡。這名叫張滿的男孩說:“聽說過啊,她很厲害的,經常考年級第一。”
和宋軼凡同班的男生謝翱說:“她成績很好。平時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去問她,她都很樂意講解。祝愿她能順利考上北大!”
另一名和宋軼凡同寢室的女生說,宋軼凡才16歲,但生活自理能力很強,平時學習、生活都很有規(guī)律,晚上10時多就睡覺了。
班主任:她不是死讀書的孩子
宋軼凡的班主任劉友平告訴記者,宋軼凡各科成績都很均衡,沒有“跛腿”學科。她高一年級有段時間成績下滑了,那時很多同學都不敢問老師,她卻主動找到各科老師談自己的問題,找到方法后,進步就很快了。
劉友平說,宋軼凡沒有走競賽的路子,學習很扎實,而且一開始就把北大當作自己的目標。
今年暑假,宋軼凡和學校另3名學生入選“安生中國創(chuàng)新英才訓練營”,本來有機會與劍橋大學、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直接對話、交流,后因甲流訓練營活動取消。不過,宋軼凡告訴老師,她一點也不遺憾,還笑著說自己可以在暑假安排好學習,準備高三聯考。
劉友平說:“宋軼凡不是死讀書的孩子,她的綜合素質很全面。有一次班會以‘廁所文化’為主題展開了激烈討論,她大膽走上講臺,思路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母親:陪她玩的時間比學習多
宋軼凡的父母都在黃陂區(qū)農村一所初中教書。她的母親昨日在電話中說,雖然自己教數學,但很少主動輔導女兒,也從不送她去培優(yōu),就是希望培養(yǎng)她自主學習的習慣。
這位母親說:“女兒讀小學二三年級時,她有問題可以問我,但我不檢查作業(yè)。老師要求家長簽字,我只簽上自己的名字,檢查作業(yè)的任務讓她自己完成。”
這位母親還告訴記者,女兒從小到大,自己和丈夫陪她玩的時間比學習多,比如打撲克、下五子棋,給她念兒歌、讀唐詩,但從不強迫她學習。
校長實名推薦本質是改良
全國39所中學獲北京大學2010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資質,消息一出,輿論沸騰。質疑壓倒贊同,幾天前,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認為這一做法肯定失敗。但南京師范大學附中推薦學生已經產生,理性與現實之間遭遇矛盾。對此,我們怎么看?
嘉賓
徐學俊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靳岳濱 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擔憂是否合理
肖擎:有人擔憂北大的做法會搞亂國家的高考招生制度,這種擔憂合理嗎?
靳岳濱:我覺得不合理。即使不搞實名推薦,也還有自主招生,高考每年還要舉行。第一次推薦的學生的素質、水平可能還靠得住,就像第一批院士評選,大家都覺得有分量,但以后的情況就難說了。當然,這種推薦與美國不一樣,美國是把推薦名額給那些門檻很高的少數族群,他們的通道少得多。
徐學俊:數量上比較少,大家都看著呢,這樣的擔憂沒必要。況且,也不是校長一個人說了算,充其量這是對于目前考試制度的一次微調。
公平問題
肖擎:只選39所中學是否體現不公平?
靳岳濱:北大這么考慮,我想很可能是對這些學校保送的學生建立起來的信賴。它有自主權,完全可以選擇把推薦權交給哪些學校。1所也好,39所也好,對北大而言,這是讓優(yōu)質生源“為我所有”的一種選拔方式。
徐學俊:北大這一行動主要是試探性的,是一個信號,說明目前的高考制度需要改革了。39所不公平,那多少所才公平?一件事情付諸實施,總會有局限性。所謂公平不公平,在數字上細究起來只能是無解,鉆了牛角尖。
校長的風險
肖擎:校長一權獨大是否天然隱含著危險?
靳岳濱:必須明確一個問題,校長實名推薦的本質是改良而不是革命,革命就是取消高考,改良就是有限度地調整。“文革”時期也搞推薦上大學,但那是把專業(yè)化的、需要專門知識經驗的文化權力草率地交給了“群眾”,而“群眾推薦”很快變?yōu)?ldquo;領導推薦”,隨意性的“自由裁量權”極大。現在校長實名推薦是北大對中學校長有一個基本信任,請仔細掂量實名的分量,一個人的決定權被加上巨大的風險和壓力,他肯定會權衡,一有閃失,就搞砸了。考慮到這一點,對校長一人推薦大可不必那么擔憂,但讓更多人有推薦權,這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信任的斷裂
肖擎:對現狀不滿,對改變也不滿,當人們習慣性地對一個事情表示“反對”時,是否說明信任已經斷裂,這是一個特殊問題嗎?
靳岳濱:當下社會,權錢交易是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利益勾連不斷刺激著人們。以前我們講“從前門進來的不一定都是好人,從后門進來的也不一定都是壞人”,現在情況變了,人們可能對前門、后門進的都會有懷疑,這是長期造成的一種信任困境,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總之邁出步子就感覺不對。但不管怎么樣,我們還要注意一個問題,不要把孩子推到風口浪尖,讓他們承受改革的代價。
徐學俊:這不僅僅是教育領域的問題,這是社會問題在教育領域的投射。人們并不懷有惡意,但這種對立顯示了信任作為社會基礎資源的不可或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