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外企分享補貼 中美風能大單在美引爭論
來源:人民網 2009-11-06 12:57:03
摘要:不過也有美國民眾指出,這筆交易很劃算,因為美國從中國借了大筆債務,中國最后還投回到美國來。卡托研究所貿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格里斯沃德表示,美國公司應該自由選擇全球范圍內最具有競爭力的供貨商,“如果中國可以提供價廉質優的風力發電機,對所有美國人都有利。”
中美兩國公司上周在華盛頓簽署了兩國歷史上最大的風力發電合作項目。幾天來,美國媒體和業界圍繞這一合作展開了激烈爭論。有的批評“美國政府的清潔能源政策是在幫助外國增加就業”,有的則質疑中國產風力發電機質量能否過關。但有美國專家強調,如果美國在清潔能源領域設立貿易壁壘,自己也將成為最后的輸家。
中國企業成美最大風力發電項目設備供應商
據美國媒體報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沈陽動力集團10月29日同美國可再生能源集團和希埃羅風力發電公司簽署協定,成為美國一個最大的風力發電項目的獨家設備供應商。這個位于得克薩斯州的風力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600兆瓦,根據協議,沈陽動力集團將向其提供240部2.5兆瓦裝機容量的風力發電機,這些設備的裝機容量處于全球最高行列。中國商業銀行則負責向該合作項目提供15億美元的貸款。
美國可再生能源集團負責人埃德·坎寧安表示,“這是迄今中國對美國可再生能源最大的投資,生產的清潔能源和可再生電力可以向18萬戶家庭供電。沈陽動力集團對這個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將創造數百個就業,為當地帶來數百萬美元的收入。”沈陽動力集團使用了德國富蘭德、丹麥Norwin以及通用電氣授權的風力發電機技術。通用電氣的負責人甚至保證,“中國風力發電機將匯集全球最先進的技術”。
引起美國業界質疑
但美國研究機構可再生能源政策項目執行主任喬治·斯德辛格指責說,這個合作項目對美國來說是一筆“壞交易”。《華爾街日報》2日的報道稱,“中國企業在利用美國清潔能源政策的‘野心’”。在美國為可再生能源提供退稅和其他補貼時,中國已開動“出口機器”,成為最大的贏家。美國可再生能源集團合伙人邁克加爾承認,該項目還將從奧巴馬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尋求部分融資。他說,這個項目將創造2800個就業機會,其中15%在美國境內,其余在中國。
《華爾街日報》網站“環境資本”博客評論說,這一交易暗示著美國政府清潔能源政策的最大問題:風力發電帶來的工作機會主要在制造業,而大多數制造商卻在外國。記者喬馬說,美國的清潔能源資金補貼外國并不奇怪。從9月份開始撥出去的10億美元中,有84%流入外國廠商之手,其中西班牙一家風電設備企業就獨得5.45億美元。這還能夠理解,畢竟美國的風電設備廠商規模普遍小于歐洲。但中國“入侵”美國風電市場的同時,還伴隨著它在太陽能電池板領域的壟斷地位。
《紐約時報》網站發表題為《中國涉足得州風電項目引發熱議》的文章說,美國讀者紛紛投書質疑這一項目。一名讀者說,“我們給中國輸送工程技術,他們卻獲得了制造崗位和經驗。”另一名讀者說,“謝謝你們,美國的工業家和金融家,你們讓我們用從中國借來的錢購買風電設備,扼殺了美國的風電產業。”在《達拉斯晨報》網站上,還有一些美國民眾質疑說,“中國產風電機可不能像輪胎一樣,否則我們就死定了。”
“防止披著綠色外衣的保護主義”
不過也有美國民眾指出,這筆交易很劃算,因為美國從中國借了大筆債務,中國最后還投回到美國來。卡托研究所貿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格里斯沃德表示,美國公司應該自由選擇全球范圍內最具有競爭力的供貨商,“如果中國可以提供價廉質優的風力發電機,對所有美國人都有利。”
格里斯沃德認為,在高技術領域鼓勵自由貿易符合美國利益,尤其是在清潔能源領域,“如果我們在這個領域設立不公平的貿易障礙,美國出口商也將在海外市場遭遇壁壘,我們都將成為輸家。”美國媒體援引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上周末在演講時發出的警告說,在各國推行新的產業革命、開發低碳技術和產品的時候,一方面這些科技革命將引領世界經濟走出衰退,但另一方面必須防止“披著綠色外衣的保護主義”。▲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