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不要把產能過剩罪推到民企頭上 需要指責的是諸侯經濟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01 19:53:06
摘要:解決產能過剩,有個最簡單也是最愚蠢的辦法,就是以結構重組的名義,把民營企業全部整合掉,如此一來,產能少了,大企業保住了,不就天下太平了嗎?
即便對經濟不感興趣的人,對于“產能過剩”這4個字也一定不陌生。從工信部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布產能過剩預警,就可以得知產能過剩的嚴重性,在這份長長的名錄中,基本把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挨個點一遍名,甚至包括貌似高科技實為高污染制造業的多晶硅等領域。
解決產能過剩,有個最簡單也是最愚蠢的辦法,就是以結構重組的名義,把民營企業全部整合掉,如此一來,產能少了,大企業保住了,不就天下太平了嗎?
如此思考問題的,不是不了解中國的經濟結構,就是頭腦中充斥了計劃經濟,以為中國產能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就是一幫民企沒有大腦、不服從管理的結果。
事實恰恰相反,在一些行業,恰恰是諸侯經濟、政府信用的支持導致了產能過剩的結果。拿鋼鐵行業為例,我國從2005年就開始呼吁淘汰鋼鐵落后產能,但成效如何呢?微不足道。國家最初對鋼鐵產能的淘汰標準是,“200立方米以下的高爐”,很多企業改建300立方米甚至更大的高爐以應對。按照《環球企業家》的報道,河北一家民營鋼鐵企業的高管稱,這些超級高爐只有生產板鋼類才能實現規模效應,而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重點行業公共設施、基礎建設等產生的需求是建材類粗鋼。結果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從粗鋼到高等級鋼材一起過剩。
據統計,目前中國有大小鋼企1200家左右,其中大中型鋼企約70家。粗鋼生產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0萬噸,排名前5位的企業,鋼產量僅占全國總量的28.5%。相比之下,2007年韓國浦項制鐵公司粗鋼產量占到本國產量的60.61%,德國的蒂森克虜伯、日本的新日鐵和JFE公司、美國的美國鋼鐵公司(USS)、俄羅斯的謝維爾等鋼鐵企業,其粗鋼產量占本國總量都超過了20%。所以,大鋼廠振振有辭地抱怨,小鋼廠的惡性競爭導致了市場的無序,是產能過剩的罪魁。這才有了政府一手包辦、效率令人質疑的山東鋼鐵并購日照鋼鐵的案例,還顯得那么理直氣壯。
但看看中國大型鋼廠日新月異的生產能力吧。國際鋼鐵工業協會(IISI)揭曉的全球鋼企2008年排名顯示,寶鋼集團2008年粗鋼產量增至3540萬噸,僅次于“榜眼”日本鋼企新日鐵3750萬噸的粗鋼產量,在2007年排名第6的基礎上,搶在“2010年最后期限”前進入全球鋼企前3強。今年7月初,工信部發布的鋼鐵產能的排行榜上,寶鋼已將第一的位置讓給了河北鋼鐵集團,毫無疑問,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北鋼鐵、山東鋼鐵的產量還將持續向上,因為他們要保住鋼鐵行業前三強的位置,保住本地的稅源不外流。相信未來中國的鋼鐵產能還會繼續上升。
本來,解決產能過剩的辦法之一是,在經濟下行周期,讓那些沒有訂單、效率低下的企業被高效企業并購。資本市場有噬血的鯊魚,這些投行們會敏感地聞到弱勢企業奄奄一息的味道,調集資金圍殲這些企業,讓他們成為高效企業的盤中餐。
但我們做的恰恰相反,隨著大批訂單的出臺,鋼鐵市場再次憧憬好日子即將到來。2008年12月,鋼鐵市場即出現了穩定的反彈趨勢,停產的企業紛紛復產,鋼價居然連續出現了十幾周的上漲,搞得鋼企紛紛復工。各地企業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一哄而上。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全行業完成投資1405.5億元,目前在建項目粗鋼產能5800萬噸,多數為違規建設。沒有信貸支持,沒有當地的審批,這些項目能夠起來嗎?現在鋼鐵企業形勢急轉直下,價格數周下跌。若不及時加以控制,粗鋼產能將超過7億噸,產能過剩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這哪里是民營企業的錯,很明顯是信貸、政策、價格扭曲導致的嚴重資源錯配。
別把產能過剩推到諸如日照鋼鐵這些民營企業頭上,他們的頭太小,承受不起這么大的帽子。我們需要指責的是諸侯經濟,是價格扭曲,是資源錯配,要哀嘆的是缺乏真正市場化的資本市場,來承擔并購重組的責任。不管國企民企,低效企業應該堅決被淘汰出局,如此產能過剩的形勢才有扭轉之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