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為國家貢獻逾50%創新成果 遭邊緣化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01 07:02:47
摘要:俄羅斯中國總商會會長蔡桂茹31日對新華社記者說,本月17日和28日在莫斯科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相繼發生的兩次火創新型中小企業是國家創新能力提升的中堅力量,它們的發展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這一點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國4200萬家中小企業中,只有12萬家是創新型的,但它們已為國家貢獻了50%以上的創新成果。
在昨天舉行的2009浦江創新論壇上,有專家透露,在我國日前出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中小企業只享受到其中的5%。創新型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以及急需的支持,成為兩天論壇中聚焦度最高的話題。
創新型中小企業是國家創新能力提升的中堅力量,它們的發展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這一點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國4200萬家中小企業中,只有12萬家是創新型的,但它們已為國家貢獻了50%以上的創新成果。
然而,我國的中小型創新企業卻在各方面遭遇“邊緣化”窘境。據中國科技[0.240.83%]發展戰略研究院的一項調查表明,2006年政府給予企業的創新經費撥款中,79.1%流向大企業,中小企業只占到20.9%。今年應對金融危機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措施”,從總體來看也是以扶持企業繼續做大、兼并重組為主要目標,換言之,大多數技改項目經費仍流向了大企業。
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創業投資基金的一項調查結果頗值得玩味:在美國,最賺錢的十大企業來自電腦、信息及快速消費品行業,都是以中小型企業起家的民營公司;而中國最賺錢的十大企業幾乎都是國有壟斷型大企業。
這樣也就不難理解,中國的中小企業會認同一種錯誤導向:只有做大,才能受到更多關注,才能得到各種資源。結果導致不少有實力的中小企業盲目做大,不專注于核心業務,內部管理能力跟不上,競爭力不升反降。其實不妨學習德國、瑞士等歐洲同行的做法,做“隱形冠軍”。德國達姆斯達特大學終身教授漢斯說,德國有很多企業默默無聞,但在一個“縫隙市場”長期保持領袖地位,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
要讓企業專注于“做強”,不盲目“做大”,需要政府營造有利于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不少專家建議,應把發展中小企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具體措施方面,首先必須確保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一樣,能公平享受到政府的各類資源。在此基礎上,應在全國層面設立相對獨立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為其提供針對性服務。據了解,目前盡管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設有中小企業司,各地也有相應機構,但由于部門間難以協調,導致國家針對中小企業的政策難以落實。
此外,為中小企業提供特色服務的中介機構也有待活躍。目前大多數創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等,仍是依附于政府部門的事業單位,能真正做出品牌效應的市場化機構少之又少。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仍顯遙遠。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