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考試歷史復習方法:分析線索范圍
2009-10-29 10:59:38網絡資源
摘要:從線索的范圍大小來看,有粗線索和細線索之分。粗線索的范圍比較廣,比如把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分成形成發展、民族融合、經濟繁榮、繼續發展、衰落五條線索。
高一主要是對中學階段已學知識的復習鞏固。凡是教過高一的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適應高考需要,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這是擺在每個高一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我結合近一年的教學實踐以及老教師的指導,談一下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在歷史復習教學中圍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
一、知識結構化。所謂知識結構,就是知識的相互聯系。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構筑知識結構,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變成主干分明,脈絡清晰有條理的知識網絡。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首先,歷史教材可分為世界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三塊。其次,各大塊又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如中國古代史可以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部分。再次,各部分又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如中國奴隸社會可以分為形成、發展、強盛、瓦解四部分。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一個歷史概念往往也有它固有的結構,比如講到資產階級革命,一般是從背景(原因)、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等方面敘述。分析背景,往往離不開下列三方面內容:一是資本主義的興起,新的生產關系出現;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三是新舊兩種勢力的矛盾斗爭直至激化,爆發革命,象英、美、法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都是如此。
經過這樣的層層分解,就形成了整個歷史知識的基本框架和經緯網絡,形成了“知識之樹”,既有主干,又有細枝和樹葉,這樣可避免各部分歷史知識的混淆、重迭、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因此,指導學生努力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是非常必要的。
二、內容線索化。歷史知識的時空性很強,線索化就是要根據列出的線索,打破時空界限,打破教材原有體系,按同一類型、同一性質、同一方面,分門別類,重新梳理,從而形成關于某個歷史問題的完整表象。
內容線索化可分為以下兩類:
(1)從線索的范圍大小來看,有粗線索和細線索之分。粗線索的范圍比較廣,比如把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分成形成發展、民族融合、經濟繁榮、繼續發展、衰落五條線索。把中國近現代史分成中國人民的屈辱史、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中國人民的探索史三條線索。細線索范圍較小,甚至可以直接由知識點串組成線。比如中國近代史中,“國內階級矛盾是如何向民族矛盾轉化的”這條線索,可縱串下列知識點:南昌、秋收、廣州三大起義—→三次反“圍剿”—→“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華北事變—→《八一宣言》—→瓦窯堡會議—→“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從高考試卷來看,每一道問答題實際上至少包含著一條細線索,如果我們不加強對學生理清線索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答題時就會丟三落四,史實混亂。
(2)從線索的內容聯系來看,有縱向線索和橫向線索之分。線索化首先要加強知識的縱向聯系,使知識更系統,更具條理和科學。縱向線索容易削弱知識的橫向聯系,因此,還要進行知識的橫向聯系。如中國的抗日戰爭分為防御、相持、反攻三個階段,這可理解為抗日戰爭歷史的縱向聯系;抗日戰爭歷史橫向關系是日本侵華、正面戰場抗戰、敵后戰場抗戰、國共關系。這樣通過縱橫串聯,就可以理清知識網絡,建立知識點的座標體系,使學生形成一個“豎成線、橫成片”的立體知識網,便于把知識學活。
無論采用何種線索復習,都要求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變教為誘,學生變學為思”。理出線索僅僅是引導學生探堂入室的第一步,而從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串組成篇,則應在教師啟發指導下通過學生思考、探索、發現這樣一個師生合作、師生互動的過程來完成。
三、理論系統化。《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歷史教學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按照年代順序,具體講述歷史,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分析和結論,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一”。高考歷史科《考試說明》對考生能力要求的第8條也規定:“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闡述歷史的發展規律”。從近年高考試卷來看,理論性較強的問答題、材料題,甚至理論性較強的選擇題的比重逐年增加。史論結合,寓論于史,既是平時歷史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高一歷史復習中需要加強的重要方面。如果缺乏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著手。而這些基本理論往往是教材中的隱性內容,容易為教師所忽視。因此,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系統地逐步對教材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系作深入淺出的介紹,并強化訓練。
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內容和形式、現象和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繼承和發展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階級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和個人的作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歷史人物的評價等等。
進行系統化的理論教學時,必須做到:①教師對理論教學要有規劃,復習時既要注意縱向聯系、橫向聯系,又要注意“垂直高度”,即把歷史現象提高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進行分析,也就是進行“立體復習”。②充分運用學生的知識遷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許多觀點,學生在政治課中已有所接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拿來主義”,從而減輕難度,提高效益。③運用辯證法,切莫搞片面性,要使學生知道任何歷史現象都是相對的,都在發展變化。史學理論觀點雖具有普遍意義,但不能搞一刀切,走入極端。正如剝削和奴役當然令人痛恨,可在奴隸社會剛出現時,是人類社會開始脫離原始狀態的巨大進步。要使學生明白:文天祥抗元和元滅南宋同樣值得肯定,并不矛盾。鄭成功收復臺灣無疑是正義之舉,可清政府消滅臺灣鄭氏政權也同樣適應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的需要。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并不意味著建國初的農業合作化道路走錯了。這樣的舉一反三,可以做到對理論教學的靈活運用、逐步深化。
四、訓練模擬化。它包含以下三層意思:其一,訓練形式的模擬化。指試卷的長度、題型、分值要跟高考大體保持一致,試題要具有示范性。使學生熟悉高考的形式,形成先入為主的感性認識。其二,能力要求的模擬化。試題的難度及對能力的要求要相當于或略高于高考試題。設計模擬試題,要從不同的角度,向高考試題靠攏,盡可能為學生創設高考情景,營造高考氛圍,使學生經受多次“實戰演習”,以便在真正高考時做到臨陣不慌。其三,講評的模擬化。講練結合,精講精練,是高考歷史復習的良性循環。講評的模擬化,要求教師鉆研高考答案,尤其是主觀性試題的答案;對審題及題目的構思、行文等要教給學生規律性的方法和技巧,并結合學生復習和考試中暴露的帶有普遍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刻剖析錯誤的根源,同時進一步點撥思路,講評方法,要把講評看作是提高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考研究專家指出:“一次好的講評課,其功能往往超過多次單純的習題訓練。上好講評課,可以節省多次不必要的書面練習,有利于克服死記硬背、題海戰術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弊端,有利于加強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五、答題濃縮化。構筑體系、理清線索的目的是要把知識要點反映在答題上(尤其是問答題),它要求有較強的概括能力。這方面高考參考答案為我們作出了榜樣。但學生答題通常是整段整段地寫,密密麻麻,不得要旨,這是缺乏提煉概括能力的表現。要幫助學生摒棄那種羅列知識點的簡單做法,努力實現“四化”,即答題段落化、段落要點化、要點序列化、序列文章化。“段落化”就是要根據問答題的設問來確定段落,一般來說,有幾問就將答案分為幾段。“要點化”就是要求答案精煉、準確,做到文字、史實、觀點正確。“序列化”要求做到層次清楚,條理分明,分點敘述,有條不紊。“文章化”是要求句子通順,不出現錯別字,盡量使用歷史語言。平時問答題練習,可學習答題濃縮化,進行多種角度的大容量的問答題訓練是必要的,濃縮答案要點是充分利用時間、減輕記憶負擔、提高效率的最佳方法,也是培養思維敏捷性的有效途徑。
六、記憶趣味化。觀電視劇《任長霞》時有這樣一句話“警力有限,民力無限”很受啟發,具體到歷史教學中教師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要在單位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率,就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在高考復習中讓學生把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趣味化,全體學生齊動,把總結好的經課代表審閱把關,一天一個一知識點,寫在黑板的上方,課前齊讀兩遍,既展示了同學們的才華,進行了相互交流,又加深了記憶,增加了興趣。現將師生的趣味化記憶總結摘錄如下:
(1)諧音法。如1898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戊戌變法運動。可記做“1898,戊戌變法”;渥巴錫領導土爾扈特部一起起義(1771年),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諧音法除用作記憶年代外,還可用來記其他歷史知識,如記《南京條約》開放的五處通商口岸按由南向北的順序依次是“光下不能上”即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2)字頭法。就是記住知識點的第一個字然后聯想全部的方法。比如用“永通邗江”記隋大運河自北而南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用“三外一賠一開”記1858年《天津條約》的內容。用“營煙鎮南漢,九汕瓊水灣”,記開辟的十個通商口岸,即營口、煙臺、鎮江、南京、漢口、九江、汕頭、瓊州、淡水、臺灣。
(3)口訣法。就是將有關內容編成易記易誦的口訣來記憶。比如記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西人不想中國富,仇洋阻撓是頑固,單憑督撫難成器,引技不改變制度。”又如記太平軍的北伐“風祥、開芳向北攻,目的是要推翻清,孤軍深入缺給養,兩年奮戰全犧牲。深入清統治心中,東、西征有利環境。”
(4)簡化法。即將記憶的內容簡化、壓縮。比如將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簡化為:“勞動力、科技知識、資金、市場”;將洋務派創辦的近代軍事工業簡化為:“曾安李江南,左船崇厚天”;將清朝的十個皇帝簡化為:“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等等。
(5)特征法。即抓住知識點的特征來記憶。如前119年,西漢大敗匈奴,“119”為火警電話;1234年,蒙古滅金(年代為連續自然數);1115年,女真族首領阿骨打建立金政權(“3.15”維護消費者權益日)。
總之,采用以上做法進行復習,其目的就是通過構筑知識結構體系,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提高復習效率,減輕學生負擔,爭取高考取得較好的成績。
復習教學中,除了做到上述“六化”外,在知識內容的處理上,還要注意以下“四度”。
(一)廣度:從前言到大事年表,從材料到圖表,從注解到習題,都要引導學生注意。同時要處理好全面講述與重點講述的關系。
(二)深度:也就是要對教材內容作深層次的挖掘,發掘教材隱性內容,要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要有一定的難度要求。
(三)適度:復習要圍繞教學大綱、考綱和學生實際來進行,不要因追求難度而超綱,也不要因急于求成而提出過高要求,不可搞無限度的強化訓練。
(四)跨度:復習內容不要孤立,適當的聯系、對比文綜學科內的知識及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高一歷史教學中,我深切體會到:無論是講授新課還是復習,都必須以提高學生能力為目的。只要瞄準高考,更新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就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