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版IMF年底破局 人民幣謀主導權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29 09:46:03
摘要:今年2月,在韓元兌人民幣創下230:1的歷史新低紀錄后,韓元價格開始逐步回升。不過,與小孫一樣,多數韓國人認為,韓元升值將給韓國經濟帶來新的隱憂。
總額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在今年底明年初正式建立。對于剛擺脫金融危機陰影卻又徘徊于通脹邊緣的東亞各國來說,堪稱亞洲金融經濟合作“血庫”的區域外匯儲備庫被寄予厚望,而中國在區域金融互助上的主導性地位也正進一步凸顯。
亞洲貨幣看漲經濟復蘇隱憂
“雖然韓元現在升值,可是我并沒有感到實惠,相反我們仍然在為國內經濟感到擔憂。”10月28日,韓國留學生小孫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小孫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有著深刻體會,韓元大幅跳水,在上海工作和留學的韓國人開始節儉度日,有的甚至已經拋售了自己在滬房產。
今年2月,在韓元兌人民幣創下230:1的歷史新低紀錄后,韓元價格開始逐步回升。不過,與小孫一樣,多數韓國人認為,韓元升值將給韓國經濟帶來新的隱憂。
今年以來,亞洲貨幣漲勢凌厲,3季度摩根大通亞洲貨幣指數上升5.6%,創11年來最大季度漲幅。彭博信息針對34種貨幣預測中間值的調查結果則顯示,臺幣、韓元、印尼盾、泰銖和印度盧比明年將看漲,其中尤以韓元最被看好。
亞洲貨幣明年或將傲視外匯市場,但對于亞洲各國的經濟復蘇來說這絕不是一件好事。當下,各國央行正普遍面臨難題—若入市大量拋售本國貨幣將導致外匯存底暴增,或致本國通脹加速。而一旦他們以加息來控制通脹局面,又會吸引大批套利交易投機者的興趣。
聯系上述背景,10月23日揭幕的第12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引起各國金融界廣泛關注實在情理之中。會上,各國領導人共同表示,將加快推進“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在各國的共同努力下,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有望在年內啟動。
1200億美元儲備庫達成共識
相對于“清邁倡議多邊化”字面意義的生澀,作為其具體形式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顯然更容易為眾多投資者所理解。
今年5月,財長們就區域外匯儲備庫的規模及出資份額、貸款額度、決策機制等達成共識,并決心在年內啟動這一被稱為“亞洲貨幣基金組織”雛形的機制。
而此次峰會上,中國總理溫家寶更大聲呼吁,10+3合作要繼續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為當務之急,力爭年底前簽署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建成區域外匯儲備庫。溫總理的表態得到了積極響應,包括泰國總理阿披實在內的多位亞洲國家領導人均表示,希望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建設能夠在今年年底前啟動。
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當務之急,又著眼長遠推動地區一體化建設,盡快建成這座亞洲金融經濟合作的“血庫”對10+3各國均具有非凡意義。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占據三分之二的亞洲國家,決定籌建區域外匯儲備庫并加強金融、貨幣領域合作,本身就具有遏制外匯投機勢力攻擊的效果。
安邦集團資深分析師李明旭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總額1200億美元的外匯資產從設想到籌備的時間緊湊,年內建立的儲備庫可能仍停留在以應對突發事件為主的特點上,其具體匯率協調機制等內容的細化設計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過李明旭也指出:“區域外匯儲備庫的建立將開啟東亞貨幣合作新機制的探索,長遠來說,對亞洲乃至國際金融體系將產生深遠影響。”
“區域外匯儲備庫建成后,無論哪個成員國出現危機,亞洲都有自己的應對資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副主任陳道富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通過建立區域外匯儲備庫以及加強雙邊和多邊貨幣互換等方式加強貨幣金融合作,能夠有效加強東亞各國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亞洲整體經濟發展也將因此獲益,從而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
“中日同額”人民幣謀主導權
事實上,亞洲之所以在美國引發的金融大海嘯中不能獨善其身,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美國主導的貨幣體系。隨著東亞崛起,東亞各國在貨幣領域強化協作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潮。建立區域外匯儲備庫,可逐步為成立亞元和亞洲貨幣基金打好基礎,使東亞能真正建成如北美及歐洲的深度區域協作組織。
199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對在亞洲建立貨幣區域持樂觀態度。這位“歐元之父”日前在南京表示,如果建立亞洲貨幣區,應使各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相對穩定,這是經濟穩步發展和避免金融危機的方法。“當然,這是有條件和依賴一定時機的,要基于各國之間具有良好的同盟關系并且沒有戰爭的威脅。”
在蒙代爾看來,亞洲貨幣區域需要以一個強勢貨幣作為“矛”,不過日元波動較大而人民幣尚無法自由兌換,都無法獨當此重任。蒙代爾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就是不用日元或者人民幣作為本區域的固定貨幣,而是依然“盯”住美元作為固定匯率。
按照今年5月10+3財長會議確定的各方出資規模,該區域外匯儲備庫中中國和日本各出資384億美元,各占總量32%。韓國出資192億美元,占總量16%。東盟10國共出資240億美元,占20%。
作為經濟規模目前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日本對IMF和世界銀行的出資額遠遠超過中國,但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全球第一,已突破2萬億美元,是第二大外匯儲備國日本的兩倍。而此次區域外匯儲備庫的“中日同額”,預示著一直在亞洲領導貨幣外交的日本在主導權上可能會逆轉。
雙管齊下鋪路亞元
“目前,雖然東亞地區擬建立的外匯儲備庫還處于由各國對各自名下的外匯儲備資金自行管理的狀態,尚不具備區域貨幣基金的組織形態,但該外匯儲備庫的建立可以看作向這一方向邁出的第一步。”陳道富指出,對于儲備庫具體形式、如何管理、機構間如何處理將成為下一步各國籌備協調的工作重點,“每次危機后都對區域合作有明顯推進作用,這次也不例外,而現在各國表示出的強烈合作意愿,對協商談判會有積極促進作用。”
另外,在10+3峰會的財金合作領域中,建立區域的經濟監測機構也是一個重要議題。這也被一些分析人士解讀為在為亞洲貨幣基金鋪路。由于諸多東亞新興國家對IMF在此次危機中未做好監測工作表示不滿,成立區域經濟監測機構的現實需求進一步凸顯。
“亞洲穩定基金實際上是IMF在亞洲的翻版,我們稱之為小IMF,為亞洲提供穩定的基金預防風險。”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說,“其中很重要的一條,這次東盟峰會建立亞洲宏觀經濟監測機制,在這樣一個監測指數中,中國的金融部門和監管部門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