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盟助推東亞一體 零關稅自貿區打響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29 09:39:09
摘要:“這一立場有利于東亞一體化和共同體建設。把‘10+3’作為主要載體,有利于發揮東盟的作用,減少東盟的疑慮。”對于這個主席聲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室主任沈世順撰文分析道。
就在各國紛紛為“東亞共同體”提出自己的構想時,中國-東盟的合作模式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中國與東盟這種經濟主導的全新區域合作,使得日本、韓國等國家紛紛跟進,陸續在東南亞開拓陣地,積極尋求東亞一體化。
10月25日,為期3天的第15屆東盟系列峰會在泰國華欣正式落幕。在此次峰會上,東亞共同體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議題之一。24日晚,第十二次東盟與中國、日本、韓國(10+3)領導人會議發表的主席聲明指出,各國領導人將“10+3”機制作為實現東亞共同體長期目標的主要載體,由東盟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
“這一立場有利于東亞一體化和共同體建設。把‘10+3’作為主要載體,有利于發揮東盟的作用,減少東盟的疑慮。”對于這個主席聲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室主任沈世順撰文分析道。
作為整個東亞經濟的重心,中日韓三國的GDP占了全世界的16%。而擁有10個成員國的東盟,早已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認識到與中日韓全方位合作的重要性。面對“東亞共同體”這個看似遙遠的目標,東盟,顯然是一個更加現實的載體。
“零關稅”自貿區打響
在眾多與東盟合作的計劃中,即將于2010年1月1日建成的中國-東盟自貿區,尤其值得關注。
“目前全球,包括中國都在參與不少自貿區的建設,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具有示范性意義。”今年10月份,在廣西南寧舉行的東盟博覽會上,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常務秘書長、中國首席東盟商務專家許寧寧說道。
據了解,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會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它不僅會成為一個擁有19億人口的世界最大自貿區,還將創造接近6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和4.5萬億美元的貿易總額。
“這個自貿區建成后,中國與東盟的貿易自由化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90%以上的商品都實施零關稅,大大促進我們和東盟國家之間貿易的發展和擴大,對中國和東盟共同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云南省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陳鐵軍在接受時代周報訪問的時候說。
商品零關稅,意味著中國和東盟各國的消費者將享受到價格更加優惠的商品,也意味著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據中國和東盟簽署的協議,雙方相互給予投資者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和投資公平公正待遇,為雙方創造更為有利的投資條件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進一步促進雙方投資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現在正是我們攜手合作的最佳時機。目前中國在越南的投資只有25億美元,我相信未來10年肯定會有十倍、幾十倍的增長。”對此,越南常務副總理阮生雄在廣西說道。
泰國商務部副部長阿隆功·本拉布則相信,自貿區建成后,“中國會從泰國目前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位置,上升為第一大貿易伙伴”。
而《華爾街日報》干脆用“蜜月期”來形容中國與東盟關系日漸密切。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雙方在金融合作上的空間將進一步擴大。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何世紅就認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在推動貿易便利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會帶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
實現經濟互補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屬于‘南南型自貿區’,即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貿區。”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陸建人在接受采訪時解釋說。
據他介紹,通常情況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南北型自貿區”比較容易成功,而大多“南南型自貿區”由于缺乏成熟發達的內部市場,貿易量不大。
“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有所不同,”陸建人表示,“中國和東盟經濟互補性比較強,尤其是在產業方面合作潛力巨大,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為中國擴大區域內市場提供了機會,同時將推動東盟經濟發展。”
據了解,從貿易伙伴狀況看,中國與東盟經濟的互補性非常強。一方面,中國需要東盟的原材料和資源;另一方面,東盟各國也需要從中國進口消費類產品。“比如云南省,就和周邊幾個國家,越南、老撾和緬甸等之間的互補性很強。我們特別需要它們的礦產、能源、石油等,它們則需要我們提供的一些資金、市場,特別是工業化的產品。”陳鐵軍研究員舉例道。
當然,雖然中國和東盟在貿易合作方面擁有非常強的互補性,也有分析擔心,東盟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也會成為一個明顯問題:因為在實施大部分商品“零關稅”以后,大量的中國產品涌入東盟市場,中國對東盟的順差會加大,有可能沖擊當地的中小企業和就業形勢。
“這種情況是存在的,所以中國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策略,在銷售商品的時候應該做到互利共贏,我們要更多地開發對方的商品,并將這些商品更多地提供給我們,減少我們和東盟之間的貿易順差。”陳鐵軍分析道。
日韓爭相效法
除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外,其他國家或地區合作的自貿區正在籌備或研究中,包括尚在研究階段的中日韓自貿區。而對于這些等待成熟的自貿區來說,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如期建成將開創良好的先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對于還在籌劃中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會很有幫助。”前往廣西博覽會參展的日本熊本縣觀光經濟交流局參事吉田弘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他看來,盡管日本現在并不在自貿區范圍內,但他樂于看到這方面合作在中國的影響下有所突破。
“中日韓三個‘10+1’自貿區是東亞共同體的基礎。”在給時代周報的回復中,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秘書處強調。此前,在北京舉行的東亞系列峰會成果分析會上,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常務秘書長許寧寧也曾這么指出過。
“東亞經濟一體化大體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第二個階段,目前正在實施的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和正在進行的中、日、韓三國與東盟建自貿區。第三個階段,隨著第二階段的發展,將有可能主要出現兩種局面,一種局面是由3個‘10+1’自貿區自然過渡到東亞自貿區;一種局面是在3個‘10+1’自貿區的同時,中日韓組建自貿區,最后發展到東亞自貿區。”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秘書處在給時代周報的回復中,引用了東盟專家的看法。
據了解,在東亞地區,東盟率先啟動經濟一體化進程,1992年就開始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之后,更是讓東盟國家意識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為此東盟加快了與中日韓三國的自貿區建設進程:中國與東盟在2000年商議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基礎上,于2002年簽署了建自貿區的協議,并于2004年開始相互開放市場;隨后,日本、韓國先后開始與東盟建自貿區。東亞三國的積極參與,使得東亞經濟一體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東亞共同體還不成熟
借助東盟,東亞共同體的構想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過,現階段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東亞共同體誰主導、涵蓋多大范圍,為時尚早。
就在出席東盟系列峰會中,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強調,東亞各國社會經濟制度不完全一樣,發展水平也不一樣,要形成一個共同體,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一個過程。
與此同時,溫總理也提出了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原則:本地區各國要秉持相互尊重、睦鄰友好的原則,求同存異,妥善解決分歧,維護穩定、安寧大局;要發揚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精神,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能源糧食安全、貧困和疾病等各種挑戰,推動地區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要遵循開放包容、循序漸進的原則,凝聚共識,深化合作,朝著建立東亞共同體的長遠目標不斷邁進。
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科教授天兒慧分析道,東亞共同體的構想,雖然目前在經濟合作方面,取得各種實際進展,但包含政治、安全等因素在內全面共同體的實現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與此同時,美國等國家也不會坐視不理,未來將會在其中起到一定的影響。
“東亞一體化還是一個比較遙遠的理想。不過我相信,如果我們中國首先從周邊國家開始,從東盟開始,會出現一個比較好的突破口。”陳鐵軍研究員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