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二政治第二學期期中試題1
來源:網絡 2009-10-28 01:18:18
09年高二政治第二學期期中試題1
注意事項:1.考試時間為90分鐘,滿分為100分。
2.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題卡上,第Ⅱ卷答案寫在答題紙的相應位置上。
第Ⅰ卷(滿分60分)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
A 物質 B 意識 C 客觀事物 D 客觀存在
2、有人斷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創造出來。"這種觀點
①認為生物的產生和進化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 ②屬于神創論的觀點 ③否認了人類的產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 ④否認了世界的客觀性,是唯心主義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壇經》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一。慧能進曰:"不
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慧能的這一觀點
A 離開了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B 離開了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C 離開了意識談物質的不可知論觀點 D 離開物質談意識的精神萬能論觀點
4、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一觀點
A 夸大了物質運動 B 否認了相對靜止
C 否認了意識的能動性 D 肯定了物質運動的絕對性
5、"拔苗助長"卻事與愿違,"庖丁解牛"則事半功倍。這兩個故事反映的不同結果共同
說明
A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促進作用
B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創造和利用規律
C 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D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
有關司局聯合召開進一步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座談會。與會者認為,目前學生負擔過重表現在:一是課程門類偏多,內容偏難;二是書本太多;三是作業多、補習多、辦班多。這些都給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智力發展造成嚴重損害。據此回答6---7題。
6、從唯物論角度看,學生負擔過重
A 忽視了事物是發展的 B 否認了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C 違背了客觀規律 D 沒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7、從辯證法角度看,學生負擔過重
A 忽視了量的積累 B 違背了適度的原則
C 沒有抓住時機促成飛躍 D 否認了物質的決定作用
8、水的流動規律在不同的條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洪水無情",或者"細水潤田"。2004-2009年是我國興建的三峽工程的第三期工程階段,第一第二期工程已完成的攔河大壩全長1983米,壩頂高185米,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768萬千瓦。它對于防洪、發電、航運、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極為有利的。這說明
A 人們發揮自覺能動性,就可以改變水流動的規律,變害為利
B 人們可以認識和改變規律
C 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條件和規律,就可以限制水流的破壞作用
D 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利用規律創造有利條件,為人類服務
9、高性能的電子計算機能進行一系列復雜的運算,因此,有人認為計算機是有意識的。從哲學上看,這一觀點否認了
A 認識是大腦的機能 B 意識能夠反映客觀事物
C 意識對人腦的依賴 D 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
10、《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確立了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地位,為我國的人口
與計劃生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這表明
A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B 物質和意識是相互作用的,處于同等地位
C 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D 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
11、我國歷史上有許多關于月亮的傳說,如"嫦娥奔月",有許多關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
是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而動物只能在月光下從事它們的本能活動。這說明
A 人的意識是從動物的心理發展而來的
B 意識活動是人類特有的,它和動物的生理活動有本質區別
C 人能反映事物,而動物則不能
D一切物質都具有反應特性
12、席勒說:"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實現"。因此,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
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說明
A 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 B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
C 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D 人類的意識具有能動性
13、東漢哲學家王符說:"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稱其任,
其禍必酷"說明
①意識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 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③正確意識對人們改造世界有積極的能動作用 ④意識活動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4、德國和巴西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的轉基因植入法,在西紅柿的試驗中獲得成功。科學研究正在繞過一個又一個暗礁,轉基因食品和商品安全進入人類生活將不再是夢想。"由此可
見
①人的正確認識隨著事物的發展而不斷擴展深入②新事物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
的③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④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5、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說明
A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C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D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16、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見地球是一個球體,無法分辨出細節,用放大2000倍的光
學顯微鏡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樓房,如果用放大億倍的納米掃瞄隧道顯微鏡,可以看到水泥墻
和泥土里的沙粒。這一事實說明
A 當今人們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B 新的認識工具和手段推動認識的發展
C 實踐中的新問題會推動實踐的發展
D 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和擴展
17、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
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于180°。這說明
①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條件的、具體的 ③對同一個確定對象的
認識可以有多個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8、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正確的是
A 在對同一對象的不同認識中,真理只有一個
B 真理對任何人都平等
C 任何人都必須承認認識的真理性
D 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19、"博客"是英語"WEBLOG"的音譯,意思是"網絡日志"。2002年"博客"在我國出
現后,短短三年多時間就有上千萬戶,成為一種新興的網絡交流方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
始把日記本搬到網上,在個人網絡空間里盡情寫作,交流情感,讓別人更了解自己,同時也
走進了別人的生活。這說明
A 人與人之間已經建立起平等互助的關系
B 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夠推動客觀事物的發展
C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物質
D 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聯系
20、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它具有的特征是
①整體性 ②有序性 ③復雜性和多樣性 ④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勢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古代名言中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A 量變的總和就是質變 B量變比質變更重要,沒有量變就沒有發展
C 任何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D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2、2007年4月18日,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到磁懸
浮列車,動力越來越大,速度也越來越快。這表明
A 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 B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C 事物的任何變化都是根本性質的變化 D 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矛盾演變的結果
23、2007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四十二次集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要求全黨
同志必須牢記,形勢越好越要增強憂患意識,執政越久越要增強公仆意識,條件越優越越要
增強節儉意識。在好的環境下居安思危,這是因為
A 安和危作為矛盾的雙方,其地位、作用是完全一樣的
B 安和危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C 安和危作為矛盾雙方可以相互排斥
D 安和危作為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24、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A 矛盾分析法 B 一分為二
C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D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5、福樓拜說:"世界上沒有兩粒相同的砂子,沒有兩只相同的蒼蠅,沒有兩雙相同的手掌,沒有兩個相同的鼻子。"從哲學上看,這是因為
A 世界上的事物各不相同 B 世界充滿了矛盾
C 每個事物的具體矛盾各不相同 D 矛盾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26、據說有一次楚王上山打獵,進入獵區后,他張弓搭箭,睜大眼睛左右搜尋,驀地,從左
邊樹林里竄出一只鹿,正待放箭,忽然,又見右邊樹林里奔出只四不象。他急轉箭頭,卻又
見一只白天鵝從頭上飛過。此刻楚王眼花繚亂,不知射哪一只好。待定下神來,獵物早已逃
得精光。這個故事告訴人們
A 辦事情要抓住重點,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B 看問題要把握主流,防止混淆"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
C 做工作有發展眼光,防止把事物靜止化
D 必須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要看到所有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
27、新經濟(即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美國出現經濟增長高潮,同時也埋下了禍根。這說明 A 事物總是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 B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C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 D 事物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28、"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
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培根的這一段話表明
A 矛盾具有特殊性 B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
29、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不是簡單的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而是
要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村區域布局。要實現這一調整的關鍵是必須提高農民的科技
素質,這一觀點主要體現了
A 普遍聯系的觀點 B 內外因的關系有所不同
C 矛盾主次方面的關系原理 D 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
30、有網友說,不論是網絡游戲的"防沉迷系統",還是是專項行動的"網絡掃黃",除了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網絡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正確世界觀,價值觀
的教育。一般來說,互聯網對社會發展利大于弊,其積極作用是主流,而對癡迷網絡的少
數青少年來說,則弊大于利。這是由于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發生了轉換 ②外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③具體事物的
性質是由矛盾的特殊性決定的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發生了轉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第II卷(滿分40分)
31、材料一: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的源頭,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大力開發太陽能資源,既能解決生活用電問題,又能用來建棚發展畜牧業。為了保護植被,大力發展沼氣池。"想要富,先修路",省委和政府又決定把公路建設作為開發的重點。
材料二:云南省占我國面積的4%,但生物物種卻占我國的60%以上。省委和政府決定要建設"綠色經濟強省",在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前提下,除發展旅游業外,要大力發展多種種植業,近期要把植物業作為發展的突破口。
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分析說明上述措施的合理性。(8分)
32、有位偉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拒絕變化,拒絕變化就不能進步。
辨析:要發展就要變,不變就不會發展,變化就是發展(10分)
33、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一要處理好"統"與"分"的關系。既要樹立"一盤棋"的觀念,把城與鄉、工與農、經濟與社會納入一個整體,通盤謀劃,又要充分結合,做好局部的、個體的工作。二要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堅持典型示范帶動的原則,抓好試點工作,又要不斷探索經驗,實現以點帶面,全面發展。
請結合上述材料回答:(14分)
1 ,分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正確處理好"統"與"分"的關系的哲學依據 (7分)
2,請運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原理分析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如何正確處理"點"與"面"的關系(7分)
探究題(8分)
34、某同學在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如果你是這位同學的好朋友,老師讓你做這位同學的思想工作,鼓勵這位同學重新振作起來投入到學習中去。
結合所學的辯證法知識,將你準備對這位同學要說的內容寫成一封信。(內容包括1-2位名人敢于面對挫折,勇于戰勝挫折獲得成功的事例。)(8)
一、單選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1
答案 A B B D C C B D C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D A B D A D C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D A C A C A D B
二、主觀題
31(8分)、(1)兩省的各項措施都堅持了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注重實效,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2分)
(2)矛盾特殊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省的措施都堅持了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2分)
(3)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兩省的措施都十分重視環境保護、資源的合理運用,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分)
(4)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著重抓主要矛盾。兩省的做法都突出重點,找準突破口,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2分)
32(10分)、 答案:(1)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事物在運動的過程中發生變化,在變化的基礎上才能向前發展。所以"要發展就要變,不變就不會發展"是唯物辯證法思想。(4分)(2)變化與發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上升和前進,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而變化也有向下的、倒退的。只有那些向上的、前進的變化才是發展(4分)。(3)題中觀點看到了發展和變化的實質,所以,題中的觀點是片面的。(2分)
33(14分)、答案:(1)整體與部分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辦事情既要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又要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3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正確處理"統"與"分"的關系,既要正確樹立"一盤棋"的觀念,把城與鄉、工與農、經濟與社會納入一個整體,通盤謀劃,又要統分結合,在全盤籌劃的前提下作好局部工作,這就是整體與局部辨證關系原理的具體運用。(4分)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從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秩序和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工作方法(3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正確處理"點"與"面"關系 ,就是堅持典型示范帶動的原則,抓好試點,探索經驗,實現以點帶面,全面發展(4分)
34(8分)、(1)辯證法觀點: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分)。(2)列舉出1--2位名人敢于面對挫折,勇于戰勝挫折獲得成功的事例(4分)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