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會議:保增長調結構“管理好通脹預期”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22 14:00:16
摘要:“管理好通脹預期”,今年以來首次出現在我國決策層的正式表述當中,透露出下一階段我國宏觀調控取向的重要變化。
中國經濟的“復蘇號”列車行至今日,“車況”究竟如何,怎樣才能更穩更快地繼續向前?前進過程中需要重點注意的地方是什么?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了全面總結,并明確部署了今年后幾個月即四季度的宏觀調控重點。
“管理好通脹預期”,今年以來首次出現在我國決策層的正式表述當中,透露出下一階段我國宏觀調控取向的重要變化。
昨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好于年初的預期。今年后幾個月,要把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
專家認為,這一提法顯示我國目前“保增長”基礎比較穩定,但結構性問題進一步凸顯,通脹預期加劇;有鑒于此,下階段政策重心將較前期有所調整,但調整幅度不大。
前三季經濟好于年初預期
會議在總結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形勢時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好于年初的預期,回升向好的趨勢得到鞏固。
但會議也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從外部環境看,全球經濟復蘇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從國內經濟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會議稱:“外需萎縮的局面及影響還在持續;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民間投資意愿不強;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加凸顯,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和難度加大;推進節能減排任務仍然艱巨;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信貸結構不合理,流動性管理難度增加。”
首次提及管理通脹預期
會議強調,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今年后幾個月,要把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
這也是國務院常務會議今年來第一次將管理通脹預期,與保增長、調結構相提并論,并強調要處理好三者關系。在9月舉辦的第三屆夏季達沃斯年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到,“要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脹在內的各種潛在風險”。
“將處理好這三者關系作為宏觀調控重點的提法,顯示政策重心將有所調整,但調整幅度不大。”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這是常務會議對今后幾個月的經濟工作的基本部署核心內容中,透露出的政策取向。
他表示,在“保增長、調結構、促民生”的基本定調中,政策強調不犧牲保增長的首要性;而目前保增長的基礎比較穩定,但結構性問題進一步凸顯,通脹預期加劇,因而政策目標將有微調,但調整幅度不會太大。
劉元春進一步分析指出,由于經濟復蘇形勢不錯,政府對危機治理過程中的決策有所權衡,但是財政和金融政策仍將保證較寬松的流動性,“盡管通脹預期加劇,但貨幣政策不會有根本性變化。”
昨日會議也重申,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全面落實和不斷充實完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
規范地方政府舉債和擔保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署四季度七方面的經濟工作時,會議要求,要規范地方政府及其平臺公司的舉債和擔保承諾行為。此前,《每日經濟新聞》就曾報道,今年地方政府的負債已達5萬億。
“地方政府有多種商業性渠道獲得資金,其風險積累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劉元春說,地方政府從商業信貸等渠道而來的資金不受財政約束,過多資金導致投資膨脹。
劉元春進一步指出,各地涌現的投融資公司的資金與地方國債不同,資金的使用方向和性質也不同。短期內應該加大地方債務的顯性,以及資金的統一保管和使用,并應限定地方政府的職能范圍,長期則應該改革地方政府的投融資體系。
在強調進一步做好財政金融工作時,會議還提出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增強貸款增長的可持續性;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此外,會議還指出要抓緊研究提出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近期工作安排,并透露將設立創業投資基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