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生與諾貝爾獎得主面對面
2009-10-22 13:05:32網絡資源
摘要:中德科學中心已連續6年組團與會。為保證與會代表的水平,每年8月,就開始嚴格的選拔工作。先是在各高校和研究所張貼海報和上網公布選拔程序。
“很值得!”“能夠與諾貝爾獎得主面對面交流,機會難得,收獲很大!”這是參加第五十九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的25名中國博士生的共同心聲。不久前,由中國和德國合作建立的中德科學中心第六次組團派出中國年輕學者,參加在德國南部林道舉行的本屆大會,并考察德國學術及研究機構。林道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諾貝爾獎得主與青年學子的交流盛會。
層層選拔
學術誠信的教育
“今年的大會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參加的大會,因此這25名博士生是在中國31所‘985工程’高校及中科院12個相關研究所的9656名化學專業博士生中層層選拔出來的。”中德科學中心的德方副主任趙妙根告訴記者。
中德科學中心已連續6年組團與會。為保證與會代表的水平,每年8月,就開始嚴格的選拔工作。先是在各高校和研究所張貼海報和上網公布選拔程序,由其學術委員會推薦。中德科學中心組成專門的評審團,由3名德國科學家和4名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評委參加。初選140人后,每名評委負責從20人的材料中選出9人,最后由63人到北京參加面試,最終確定25人參加大會。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葉中華強調,實際上,選拔程序本身就是一個講究學術誠信的過程,也是對科研道德的培育。
可持續發展
大會關心的主題
本屆大會有23名歷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參加與學生對話。會議主要分為報告、討論和會后交流3部分。
無論哪個部分,諾貝爾獎得主的關注點都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化學對未來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二是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茖W家們對石油等燃料造成的環境污染以及氣候變暖不持異議。
1995年諾貝爾獎得主、墨西哥教授馬里奧·莫利納主張,因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并不現實。2007年諾貝爾獎得主、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認為,只有進一步提高油價,才能迫使人們選擇太陽能等新型能源。
本是研究量子化學的奧地利科學家瓦爾特·科恩,今年已是86歲高齡,還在不遺余力地進行推廣太陽能的科普工作。“這些科學家不僅關注自身的研究領域,而且關注世界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中科院化學所博士生陳慶感嘆道。
向大師學習
關注人類的未來
“執著、堅持、勤奮、刻苦,不怕失敗,敢于冒險,是他們的共同品質,無論先天多么聰明,沒有這些都難以做出成就。即使現在已是世界級大師,但他們仍然平易近人,提攜后學。”方潔、任澤峰、沈嘉煒等幾位同學說。
科學家們對人類未來的深刻和深情關注也深深吸引了中國學子。去年獲獎的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說,生物倫理非常重要。他指的顯然是干細胞研究和倫理道德問題。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在與學生的討論中就基因組排序研究提出了一連串問題:“既然我們可以想象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基因組排序,那么這些信息怎么妥善處理?”科學的發展無止境,隨之提出的社會倫理和法律等方面問題也無止境。
來自清華大學的胡憾石應邀與諾貝爾獎得主展開了一番精彩的對話。在談到什么是學術成功的前提時,她說,信心、誠實、興趣、創新、雄心必不可少。“這是中國青年一代對學術的理解,也是中國學子與大師們對話后得以加強和深化的認識。”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際合作局局長韓建國在評價這次中國博士生德國之行時,神情中不無自豪和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