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進入報廢高峰 90%回收產品處理不當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20 20:47:42
摘要:專家建議,制定細則應以環境污染防控為原則,在目錄制定、基金征收、補貼發放三方面平衡各方利益,對回收處理企業進行總量控制,引導廢棄電器流入正規企業。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將于2011年開始實施,相關細則還在醞釀,而我國廢棄電器電子處理依然處在小作坊時代,如何引導行業規范發展,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興的掘金產業,是社會各方都在探索的題目。
專家建議,制定細則應以環境污染防控為原則,在目錄制定、基金征收、補貼發放三方面平衡各方利益,對回收處理企業進行總量控制,引導廢棄電器流入正規企業。
家用電器已進入報廢高峰期
我國家用電器已進入報廢高峰期,權威部門數據顯示,預計2009年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和電腦五類家電報廢量將達9000萬臺,而到2010年我國城鎮電子產品報廢總量將達到13億臺,僅北京市的電子廢棄物將達到15.83萬噸。
廢舊電器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質和重金屬,如電腦顯示器含有鎘、汞、六價鉻、聚氯乙烯塑料和溴化阻燃劑等有害物質,電腦元器件中還含有砷、汞等其他多種有害物質。
天津和昌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哲告訴記者,廢棄電視機的污染物一是顯像管所含鉛玻璃,隨意填埋會污染地下水系統,二是線路板所含的少量有色金屬及貴重金屬。電冰箱使用周期普遍較長,目前到報廢期的冰箱幾乎都是10年前所購,那時冰箱制冷劑是氟利昂,氟利昂排空會破壞臭氧層。如果10年前所產冰箱氟利昂的1/10排空,對臭氧層的破壞將非常巨大。
盡管我國電子垃圾處理產業已存在相當長時間,但多以小作坊、個體戶形式存在,他們為追求短期效益,采用露天焚燒、強酸浸泡等原始落后方式提取貴金屬,隨意排放廢氣、廢液、廢渣,對大氣、土壤和水體造成了嚴重污染,危害了人類健康。大力發展電子垃圾處理正規企業迫在眉睫。
今年2月,《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出臺,對廢棄電子產品處理實行資格許可制度,要拿到從業資質,需具備完善的處理設施、處置方案、分揀設備和相關技術人員。條例的出臺為規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保護環境提供了法律依據。幾年前開始以嚴格規范模式試運營的電子垃圾回收處理企業終于有了政策基礎。
正規回收處理企業處境尷尬
李哲告訴記者,和昌公司的年處理能力約45萬臺,目前產能只用了1/10。幾乎所有的回收處理企業自設立以來都處在“無米下鍋”狀,與走街串巷的電器回收“游擊隊”形成鮮明對比。
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統計,我國電子垃圾通過正規渠道回收拆解的比例僅5%至10%,90%以上的電子垃圾都為“游擊隊”回收后翻新或粗暴拆解、填埋。在電子垃圾回收體系成熟的發達國家,這一數字是90%,而我國電子垃圾回收后重新進入二手市場的比例高達85%至95%。
李哲介紹,一些大企業、銀行機構已認識到電子污染問題,2008年開始,在處置廢舊電器時會選擇正規回收處理企業。而處理企業現在的回收主要來源就是銀行、政府機關以及海關、工商局的罰沒產品,從普通居民手中回收比例非常之少。
李哲表示,回收網絡效果不好,無法與走街串巷的小販相比。小販回收后主要做翻新再賣,而正規企業是完全拆解,作無害化處理,轉化為原材料。和小販相比,回收價格、回收渠道、處理成本都沒有優勢,回收量自然不高。
回收量上不來,拆解企業不得不時常停產。李哲表示,電子垃圾處理后的產品是廢鐵、廢玻璃等,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些產品的價格跌了一半以上,拆解企業面臨雙面擠壓,日子很難過,近期許多企業都處在停產狀態。國內拆解處理企業經營狀態都差不多,只能靠其他業務的收入來填補、維持運轉。
李哲說,現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暢通回收渠道,只要回收量上來,企業就會有盈利能力。目前許多國內外資本都瞄準電子垃圾處理產業,遲遲沒有下手投資的原因是國內雖有政策,但無實施細則。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