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官員稱潛在糧食危機有可能不久后再發生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20 08:21:55
摘要:盧肖平表示,對于糧食危機,中國是手中有糧心里不慌。東盟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比中國好,若其盡快采取有力和有效措施,積極調整農業發展方略和產業結構,加強與中國合作,未來東盟的糧食安全形勢應當可以樂觀,而且有望成為世界糧食生產的核心。
中新社南寧十月十九日電(記者王剛)中國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盧肖平十九日稱,由于長期形成糧食危機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實質解決,潛在的糧食危機有可能不久后再發生。面對未來,東盟與中國只有同心協作才能化危為機。
盧肖平在廣西南寧舉行的“中國—東盟農業產業發展高端論壇”上說,發生于二00六至二00八年間的全球性糧價飛漲在一些國家引發了暴力示威和社會動蕩,盡管這場糧食危機眼下因全球經濟下滑導致高企的糧價有所回落而緩解,但危機仍有可能會再發生。目前東亞區域農業合作機制、水平、內涵和貿易等都不足以抵御糧食危機的沖擊,切實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中最基礎最優先的產業加以重視和發展,立足增加自身產量才是解決糧食安全本質問題的關鍵。
盧肖平認為,相對非洲,糧食危機對亞洲尤其是對東盟各國的影響要小一些,但是“恐慌大于糧荒”。盧肖平表示,從全球供給關系看,小麥和玉米產量和出口的減少是造成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從東盟局部看,糧食尤其是稻米的供給總量沒變,甚至還增產。受國際市場其他糧食品種供應量減少的影響,各國對稻米的需求量猛增,導致稻米價格比小麥價格漲幅更大。更為糟糕的是,由于人們心理高度緊張,彼此間信任度下降,加之投資炒作,促使各糧食出口國政府紛紛采取臨時出口限制措施,最終也發生了區域性的“糧食危機”。
“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米生產和出口國都在東盟,而數一數二的大米進口國也在東盟,各國農業狀況差異很大且不均衡,”盧肖平說,“危機來臨卻難以和衷共濟。”
盧肖平表示,對于糧食危機,中國是手中有糧心里不慌。東盟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比中國好,若其盡快采取有力和有效措施,積極調整農業發展方略和產業結構,加強與中國合作,未來東盟的糧食安全形勢應當可以樂觀,而且有望成為世界糧食生產的核心。(完)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