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時事政治 葉檀:產能過剩與地王頻出的病根在于稅費結構不合理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16 09:55:12
人民幣匯率不能為穩定而穩定,穩定是因為爭取改革時間,而不是讓我們在出口大國的迷霧中睡大覺。
當地時間10月15日,美國財政部半年一次的主要貿易伙伴匯率評估報告將提交給國會。雖然筆者認為,美國在短期內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可能性不大,但這一現象本身就說明,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越來越大。
維持人民幣匯率與美元之間的穩定,究竟是為什么?如果為穩定而穩定,試圖走回金融危機之前的那條中國依靠出口解決產能過剩之路,可以明確地說,此路不通。維持人民幣穩定只能是一個目的,就是為國內的激勵機制、經濟結構調整留出緩沖和改革的時間,一切為改革服務。
事實上,留給中國的時間已經不多。即便人民幣不升值,國際主要貿易對手也會以增加貿易成本的辦法變相提高中國產品的出口成本,這從最近針對中國的一連串反傾銷案中就可見端倪。中國當然可以以牙還牙,對于歐美向中國出口的產品加征高額關稅。
中國要減少對出口的依賴,需要解決的是產業結構調整與產能過剩的問題,改革的“抓手”在稅費體制的根本性改革。
許多人曾經提出,中國應該發展服務產業,但中國的第三產業卻遲遲無法拉動;相反,在本輪經濟刺激計劃中,我們卻看到了各地政府爭奪大項目的高潮,在鋼鐵、水泥等十幾個行業造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工信部屢屢預警,但各個行業過剩產能屢禁不止,導致一輪輪勞民傷財的行政性并購重組沒完沒了。
我們為什么不肯承認產能過剩與地王的本質,是因為中國的稅費結構不合理!如果稅費結構不改革,中國經濟將陷入產能過剩、緊縮、再過剩的惡性循環之中無法自拔。
1993年的稅制改革設計,增值稅是這次改革關鍵的內容,作為最大的稅種,占整個稅收比重的43~47%,占流轉稅的75%。按照分稅制改革的設計,中央和地方收支比重目標是中央60%,地方40%,支出是中央30%,地方70%;中央收的60%中,有30%通過轉移支付補貼給地方。作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的稅種,切入點就在增值稅的增量分成比例上。我國的增值稅到目前還是生產環節征收,要保證最大的稅收來源,投資辦廠就是最佳途徑,再加上總店納稅模式,導致各地在自辦的各種“園區”內,自殺性壓低地價邀請國內外大企業入駐,對于本地高污染的小企業眼開眼閉。我們可以痛斥“諸侯經濟”的野蠻落后,卻不得不承認地方政府的直接動力來自于本地的稅源。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雨后春筍般的各類小企業,如果沒有大型企業入駐,這些地方的工業不興,當地的地方財政就會成為無米之炊,更別說各個部門自設的小金庫了。
如果將生產稅模式轉變為消費稅模式,通過消費納稅,地方政府就會有動力藏富于民,就有動力鼓勵服務性企業,就會對各種消費企業青睞有加。不用喊什么口號,消費與服務就能上一個臺階,這就是正確的激勵政策的動力。為了解決中央財政的困難,早些年的朱镕基總理就已經下決心實行了分稅制改革,而這一改革必須深入,必須由生產環節轉入消費與服務環節。
土地財政同樣如此。各地地王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拉高土地價格的“地托”,這些舉高價的開發商成為地方政府勇敢的“武士”,為地方土地財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們當然不會白白付出代價,其他地塊的價格、稅費的優惠,種種好處收入囊中,充當冤大頭的是其他買家以及房地產市場的終端消費者。
病根還在于稅費與財政收入。眾所周知,上海等沿海外向型經濟區地方財政困難,2008年,上海GDP增長9.7%,17年來首次低于全國的10%。今年上半年,上海經濟主要數據指標令人“難堪”,GDP增長全國排名倒數第二,稅收則為全國倒數第四,好在上海的土地收入創出新高。截至9月23日,上海今年公告出讓的土地收入已達526.1141億元,其中,住宅用地291.9147億元,這兩項指標均為全國之最。北京同樣如此,土地出讓金約占當地財政收入的1/3,前三季度北京市土地收入價款已經超過去年全年水平。業界普遍預期今年北京的土地收入將達到700億元,創歷史新高。
一方面要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第三產業,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力壓地王,另一方面卻是陳舊的稅費政策對中國經濟結構釜底抽薪。如果中國稅費政策不進行大改革,中國產能過剩與土地財政將不會轉變,最終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問題也將難以解決,時刻如劍懸頂,如芒在背。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