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時事政治 四中全會的歷史坐標:從"權力對沖"到"權利變革"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15 07:47:49
隨著胡錦濤“6·29”講話的定調,從“權力對沖”到“權利變革”,從內部監督到外部監督的改革路徑已然顯現。歷來以黨建為主體的四中全會,正處在這一歷史節點上
本刊記者/楊中旭
9月15日到18日召開的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或將在黨建上邁出新的步伐。
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問題進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強調,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最根本的是要認真落實黨章及黨員權利保障條例等黨內規章賦予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使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
“全會的決議也許有妥協,甚至會在不同力量的牽引下較之‘6·29’政治局集體學習的提法有所調整,但落實黨員權利的歷史趨勢已然無可逆轉”。北京大學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黃宗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這位69歲的老人,曾經走進紅墻,就黨建問題為政治局集體學習作專題講座。
“文革”后黨員權利的恢復
經歷“文革”磨難之后,共產黨人第一次系統提出黨員權利問題,是在1980年2月召開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那次中央全會通過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在這份歷史性文件中規定:“黨員有權在黨的會議上和黨的報刊上參加關于黨的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問題的討論,有權在黨的會議上對黨的任何組織和個人提出批評。對于犯了嚴重錯誤拒不改正或不稱職的干部,黨員有權建議罷免或調換。”繼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再度為黨內民主打了一劑強心針。
“這一文件盡管提出了黨員權利問題,但側重點卻不在這里。”中央黨校教授蔡霞說。文件對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文件寫道:“發揚黨內民主,首先要允許黨員發表不同的意見,對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真正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只要不反對黨的基本政治立場,不搞陰謀詭計,不在群眾中進行派性分裂活動,不在群眾中散布違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論,不泄露黨和國家的秘密,由于認識錯誤而講錯了話或者寫了有錯誤的文章,不得認為是違反了黨紀而給予處分。要嚴格實行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所謂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就是禁止任意夸大一個人的錯誤,羅織成為罪狀,并給予政治上、組織上的打擊甚至迫害。”
這一時期,撥亂反正成為主題,徹底告別過去動輒就搞“路線斗爭”的思路。
“文件的另一個側重點,是反對個人崇拜,這也暗含了對時任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的批評”。蔡霞說。
在“反對一切從本本出發”“禁止歌功頌德”等規定寫入文件之后,領袖的無上權力失去了合法性。而領袖的個人崇拜與黨員的民主權利,從來都是此消彼長。
盡管側重點并不在落實黨員權利方面,但政治體制改革的腳步卻沒有停止。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史無前例地在報告中130次提及“改革”,并首次提及“差額選舉”“輿論監督”和“民主政治”。這總計占去了十三大報告多達四分之一的篇幅。
5年之后,鄧小平在進行那次著名的“南巡”時仍然在說,十三大的政治報告“一個字都不能改”。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