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時事政治 農民60歲后可享國家普惠式養老金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15 07:38:10
【熱點材料】
2009年8月4日上午,國新辦召開了今年上半年中國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展情況發布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中國農民60歲以后都將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試點將在“十一”前啟動。過去的老農保主要都是農民自己繳費,實際上是自我儲蓄的模式。而新農保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是三個籌資渠道。特別是中央財政對地方進行補助,這個補助又是直接補貼到農民的頭上。這是繼取消農業稅、農業直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一系列惠農政策之后的又一項重大的惠農政策。
【知識鏈接】
一、經濟常識
1.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國家普惠式養老金,對農民是一個天大的利好。過去農民是終生職業,根本沒有“退休”一說。養老的方式也主要是家庭養老、養兒防老。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要實現共富,就不能忽視八億農民的養老問題。
2.有利于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勞動者依法享有社會很保險和福利的權利。農民長期處于低福利、無國家養老的狀態。在以往的幾十年里,國家積累了工業建設資金,單獨建立了城市社保體系。占總人口30%的城鎮居民消耗了用于社會保障全部支出的89%,而占70%的農民只能分配到11%。現在城市反哺農村,共享改革成果。
3.有利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在金融危機的今天,出臺農民的養老保障制度,不僅是合乎道義的舉措,也是合乎經濟發展邏輯的舉措。對醫保、養老等全面福利體系的投資,才是真正面向每一個普通人的投資、才可以在短時間內極大地提高社會的購買力,其擴大內需的效率比投資在鋼筋水泥等大型項目上要高得多。農民享受養老保障后,許多原來自我限制的基本支出現在可以去消費了。所以,這筆錢最終會流回市場,成為擴大內需最有效的途徑,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4、符合全面小康的經濟目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十七大提出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這一舉措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理念。
5.更好地發揮財政的作用,積極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制度在農村實施體現了財政積極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的作用。
二、政治常識
1.不斷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的基本生活,正確行使國家職能(主要是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體現了我國的國家性質。這說明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正確履行了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2.國家機關要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制度體現了中央政府對農民的殷切關懷。
3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國家普惠式養老金的出臺,是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陽光普照,民計民生,惠民惠生,造民福祉,大快人心。
四、哲學常識
1.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國的社會保障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把基點放在我國現有生產力水平上。針對目前“農民養老難”的問題,建立“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勢在必行。這體現了立足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
2.堅持矛盾的觀點。勞動者應在履行規定義務的前提下,去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權利,做到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3.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原理。這一意見通過后,在今年十一以前啟動試點工作,試驗后全國推廣。體現了個性與共性的關系,遵循了從個性到共性再到個性的認識規律。
4.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黨中央、國務院農民養老問題高度重視,采取措施加以解決,說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