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全國各地歷史真題材料題匯編(含答案)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09-10-13 11:09:11
1.(08全國文綜一)(32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
初試
|
二試
|
三試
|
明經
|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孝經》《論語》《爾雅》,每經帖十條
|
口答諸經大義十條
|
答時務策三道
|
進士
|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爾雅》,每經帖十條。
|
作詩、賦、文各一篇
|
作時務策五道
|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并被視為國王的仆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文官開始出現。光榮革命后,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來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文官錄用仍無常規可據,文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
工業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并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該令的頒布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
——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
�。�1)在唐代明經、進士兩科考試中,為何進士科“其得人亦最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舉取士與中世紀英國官員選用的主要區別。(10分)
�。�3)如何理解“工業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6分)
�。�4)指出唐代科舉制與英國近代文官考試制度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共同之處。(10分)
參考答案:
1.(1)明經科側重對經義的記憶和解讀;進士科側重對時務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選拔人才(6分)
(2)公開考試,擇優錄用,考生來源廣泛(5分);主要由國王遴選,對象主要是國王的親信和隨從(5分)。
(3)經濟規模擴大,社會分工更為復雜,要求政府進行高效的專業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
�。�4)打破特權階層對官職的壟斷,擴大了統治基礎;增進社會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提高官員隊伍素質,加強對社會的有效管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