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10 22:22:07
教學方法:
1.討論法、啟發式教學
2.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重點、難點: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教學內容分析:
這一框共有兩目。
第一目,矛盾的統一性和斗爭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矛盾的定義--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這一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主義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層涵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最后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學習了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就要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學會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處理好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有機整體。而這種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們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人們改造世界,就是解決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這些內容怎么來理解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學習--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一、創設情境
1、先請幾位同學向全班介紹說明自己找的關于矛盾的事例,學生所講內容對錯與否,教師暫不評價,針對出現的問題,在隨后的教學中點評糾正。
學生: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教與學、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自由與紀律……
2、教師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組賽的比賽錄像,激發學生興趣,并啟發設疑:"誰來幫我分析一下,足球賽中包含哪些矛盾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評:"如攻與守,強與弱,勝與負,快與慢……等"引出課題,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請大家根據剛才我們的舉例,概括出矛盾的含義。
1、矛盾的含義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
教師扣住"對立"、"統一"進行概念分析,并結合前面學生的舉例及足球賽加以點評。
(有的同學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學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說的矛盾:往往說成沖突或不同意見。)看課本67頁課堂探究,引導學生區分辯證矛盾與邏輯矛盾
問題探究:1、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什么哲學道理?
2、"自然界喜歡矛盾",這里所說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略
老師提示: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哲學上的"矛盾"的觀點,"自然界喜歡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學上講的矛盾的含義,不是邏輯矛盾。
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敘述或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現象;辯證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韓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說也。"
請問:寓言中所說的"矛盾"與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是一回事嗎?為什么?
《韓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說也",指的就是邏輯矛盾,但作為兵器的矛和盾,也確實有對立統一的關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漫畫"他敢剪嗎?"
請問:1、他為什么不敢剪?
2、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回答略。
老師總結:在圖中,甲、乙二人的上與下是互相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處于平衡狀態,構成矛盾的統一體。雙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互為存在的前提。因此,結論是"不敢剪"。剪斷繩子的后果會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再如:沒有作用力就無所謂反作用力,沒有化合就無所謂分解,沒有遺傳就無所謂變異,沒有胖就無所謂瘦,沒有進攻就無所謂防守,沒有戰爭就無所謂和平,沒有苦就無所謂樂,沒有窮就無所謂富……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
A.樂極生悲、否極泰來B.福是禍之所倚,禍是福之所伏C.失敗乃成功之母
D.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E."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運用: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上面的話。
老師提示: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參考課本68頁的相關連接)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時,要注意:
第一,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是"一定條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也需要一定的條件。
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虛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條件,就不能實現轉化。
設計情境:貓和老鼠是一對"老冤家",它們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老鼠會"裝死",貓會"假眠;老鼠晝伏夜出,貓的眼可以隨光線的陰暗而改變瞳孔的大小,夜間仍可看見東西;老鼠的聽覺極為靈敏,稍有動靜就藏得無影無蹤,貓則在腳下生成了肉墊,走起路來無聲無息。
請問:(1)貓和老鼠是怎樣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的?
(2)你還能舉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嗎?
提示:貓和老鼠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雙方在相互斗爭中共同發展,貓和老鼠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
3、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如大家所舉的新陳代謝過程中的同化與異化;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都是對立的具體表現。
設問: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否等同于哲學上所講的"斗爭"?如果不能,那么這兩者是何關系?請同學們再舉一些例子
提示: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僅僅是矛盾斗爭性的一種具體形式,哲學上所說的"斗爭性",包括一切差異和對立。
分析學生所舉的事例,引導學生總結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之間是什么關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義
利用學生課前準備的矛盾的事例,引導學生總結出: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從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幾點: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事物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才構成矛盾關系)
第二,人們尚未認識,還不能對其矛盾作出科學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們不易覺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們怎樣來對待這些矛盾呢?
提示: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設計情境:下面的漫畫你能認出他們是誰?
影星:成龍歌星:周杰倫
節目主持:李詠影星:張曼玉
設問:(1)看了上面五張名人的漫畫,從辯證法角度,你發現了什么?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都體現了針對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辦法,你還知道那些類似的成語?
通過這個事例來講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等,都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
2、矛盾特殊性的含義
它主要有三種情形:(特點)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農業、商業、工業矛盾不同,班里同學樣子,愛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個人的成長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點。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雙方各有特點--關于西部大開發東部是"人口眾多",而且人口已經多到成為經濟發展的壓力和阻力;
西部則是"地大物博",但"地大"尚未很好開發利用,"物博"也仍是潛在的資源財富。
運用課本71頁探究活動,導出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多媒體播放:公孫龍"白馬非馬"的故事;
漫畫"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蘋果、橘子、雪梨……
馬白馬、黑馬、黃馬……
(共性)(個性)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你能舉例嗎?
你是男性世界所有男性(個性)
(個性)(共性)全球人類(共性)
你是女性世界所有女性(個性)
歸納: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場合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4、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對于正確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義。
學生運用: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說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