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中國的國土整治知識點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10 14:22:54
高一地理中國的國土整治知識點
中國的國土整治
三大自然區及其劃分依據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氣候和地貌)
三大自然區的特點地形地勢、氣候、植被土壤、水文、人類活動
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熱量差異)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東西差異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距海遠近水分差異)
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地勢高低)
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東部(沿海)、中部、西部(陜甘寧青新、云貴川藏渝)
三個經濟地帶的經濟差異及其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速度(自然原因、社會和經濟原因)
三個經濟地帶的特征、差異與發展優勢條件、存在問題、發展方向
國土整治的概念對國土資源擬定規劃,提出措施,制定政策的國土管理工作。
我國開展國土整治的背景①地域差異顯著②人口眾多③基礎薄弱
我國國土整治的主要工作舉例①大江大河②跨流域調水③防護林建設④海洋資源的綜合開發
我國區域發展①戰略步驟②方法(分析區域的資源優勢和主要限制性因素)
遙感技術(RS)從傳感器接收信息到遙感信息應用的全過程(航片和衛片)。
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適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①脆弱的環境②尖銳的人地矛盾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①自然原因(土質、氣候)②人為因素(毀林、輪荒、開礦)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①壓縮農業用地②擴大林草③改善天然草場④開展土地復墾
黃土高原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保塬、護坡、固溝)
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地理背景①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②荒漠化的發展(古代、近代、現代)
西北地區荒漠化的發展表現①旱農墾區②草原牧區③綠洲邊緣④河流下游⑤基本建設(采礦、修路)
西北地區荒漠化的成因①自然原因(氣候,干旱多風沙)②人為原因(過樵、過牧、過墾)
西北地區荒漠化的防治①協調人地關系②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③建立完整的農業生態系統
三峽工程的建設意義和作用①防洪②發電③航運④調水⑤養殖⑥旅游
三峽移民的艱巨性①規模大②難度大③關系重大
三峽移民的有利條件①環境容量大②就近后靠安置③工程周期長④政府重視
三峽移民的方針開發性移民(一次性補償、移民投資)
三峽工程生態環境效應①有利影響(中下游)②不利影響(庫區)
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問題對策①不可逆轉的影響②作用較大的影響③作用較小的影響
三峽工程對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的影響①形成新景觀②遷建、保護、搶救
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的原因①地勢低平②氣候因素③人為因素(旱澇、鹽堿、風沙)
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的綜合治理①低濕地的治理與開發②鹽堿地的治理與開發
南方低山丘陵區的地理背景①優勢(氣候、生物、土地資源)②問題(紅壤改造、水土流失)
南方低山丘陵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①立體農業②生態建設(解決農村生活能源問題,恢復天然植被)
東北地區農林基地的地理背景①土地資源優勢②森林資源優勢
東北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①黑土的利用②沼澤的保護
東北商品糧基地①特點②主要農產品③發展方向
東北林區開發現狀與問題①采育失調②覆蓋率下降③以皆伐為主
東北林區的合理利用及保護①合理采伐②人工造林③促進更新④提高利用率⑤自然保護區建設
東北林區的綜合開發①木材采運業②木材加工業③林副業
西南區交通建設的地理背景①區位條件②自然條件③資源條件④社會經濟條件
西南區發展交通運輸的重要性①政治意義②經濟意義③戰略意義
西南區交通面貌的變化①鐵路②公路③水運④航空⑤管道
西南區交通運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①擴建新建鐵路②提高公路等級③發展對外貿易
海南島開發的地理背景①地理區位優勢②熱帶資源優勢③海洋資源優勢
海南島的開發和保護①合理布局產業②發展特色經濟③海洋環境保護
天然氣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地理背景①天然氣資源特點②天然氣分布③開發和利用格局
西氣東輸工程建設的條件①資源和技術保證②市場前景
西氣東輸工程的雙贏戰略①促進西部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②促進東部改善能源結構、改善大氣環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上海浦東新區的地理背景①區位條件②城市規模的擴大③老城區的問題
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條件①國家政策②區位條件③地形及用地條件
上海浦東新區的城市規劃①發展方向②形態布局規劃③公共綠地
上海浦東新區的發展①基礎設施②新區格局③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