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總結第三章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10 11:24:32
第三章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第一節農業區位因素與地域類型
一、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氣候:熱帶:橡膠、椰子、菠蘿、甘蔗
亞熱帶:柑橘、荔枝、龍眼(濕桂圓)
溫帶:梨、桃、蘋果、甜菜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水多,種水稻;水少,種小麥。
光照:長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短日照植物,塑料大棚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養分來源
地形:平原,易于發展種植業,利于實現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三江平原機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發展畜牧業和林業(不易發展種植業,發展畜牧業和林業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糧棉生產、南疆棉花生產、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少)
社會市場因素(決定性作用,決定類型、規模)
交通,一般運輸距離越遠,單位運費越低;保鮮技術,農業生產技術;政策,政府補貼,提供技術支持等
·在自然和社會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條件多變,所以要更多地考慮社會經濟因素。
二、農業地域類型
1、按發展階段
原始農業(貧窮、落后的熱帶雨林地區):游牧業、遷移農業、初步定住農業
傳統農業(發展中國家):稻作農業、傳統旱作谷物農業、傳統混合農業(桑基魚塘)、地中海式農業
現代農業(發達國家):種植園、現代谷物農業、現代混合農業、乳畜業、市場園藝、大牧場放牧業(美國農
業地帶、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國、中國海南島橡膠園
2、按生產對象:種植業、畜牧業、混合農業
3、按投入多少:
粗放農業:投入少,靠擴大土地面積增產
集約農業(勞動力密集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單產增產
4、按產品用途:原始遷移農業、傳統旱作谷物農業、現代混合農業(下表)
農業類型特點原始、粗放、自給傳統、勞動密集、自給現代、資金技術密集、商品
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種勞動力多,精耕細作據市場變化靈活種植谷物和放牧牲畜、輪作
耕地狀況不斷遷移變換耕地、房屋穩定,持續耕種耕地、房屋穩定、調整經營
生產動力人力人力、畜力機械
生產技術靠自然憑經驗靠科技
目前主要分布地區熱帶雨林(非洲、剛果盆地、南美亞馬孫流域、太平洋島嶼)溫帶大陸東岸及亞熱帶干旱山地(中國三北、東南半島、印度、尼羅河、兩河等文明起源地)西歐、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
分布地區狀況貧窮落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達國家和地區
環境問題無生態失衡、物種少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生態破壞、環境污染
三、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對地理景觀的影響:大部分地區由農業景觀取代自然景觀
對資源的影響:對森林態度,原始社會:采集、狩獵(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農業階段:障礙、資源
對環境的影響: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
第二節工業區位
一、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主導區位因素:原材料、市場、運輸條件、勞動力素質、勞動力成本、能源、環境條件、其它因素
工業類型區位選擇原則部門舉例工業特點
原料指向型接近原料產地鋼鐵廠、甜菜制糖廠、甘蔗制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采掘業原料不便于長距離運輸或原料運輸成本高、產品運輸成本低的產業
市場指向型接近消費市場啤酒廠、汽水廠、家具廠、印刷廠、汽車制造廠、石油加工廠、食品廠產品不便于長距離運輸或產品運輸成本高、原料運輸成本低的產業
運輸指向型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鐵路樞紐等交通便利的地區美國東海岸的鋼鐵工業、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加拿大煉鋁工業、上海寶鋼影響一個地區資源的開發程度;高效率運輸系統使原料地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減弱
技術指向型接近勞動者素質高的地區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生產技術要求較高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須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動力指向型接近能源供應地(火電廠或水電站)冶金(煉鋁或煉銅廠)、化學等重工業、電鍍廠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業
環境指向型注重經濟和生態效益感光器材、電子廠、電影工業、慕尼黑好的環境會吸引某些特定的工業
二、工業地域
工業聯系
生產上的聯系:總廠與分廠的聯系:汽車生產
“上下游”的聯系:上游工廠的產品一般是下游工廠的原料:鋼鐵工業、服裝生產
非生產上的聯系: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等;意義:降低生產成本,利于處理環境污染
工業集聚
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我國沿海地區多層建筑的標準廠房內,有服裝、雨傘、鞋帽等工業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寶鋼所在工業區、日本港口附近的工業區
共同利用資源: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煉鋁廠和砂輪廠都靠近鋁土礦產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瑪依石油城、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
工業地域
工業點:工業地域類型的基層單位,小城鎮和鄉鎮的經濟主體,例:濟鋼
工業區:工業地域類型的中心環節,中等城市經濟主體,例濟南東部濟鋼和煉油廠工業區
工業樞紐:一般對應工業城市,例:濟南、天津
工業地區:多個工業城市,在經濟協作區或全國工業生產中占重要地位,例:滬寧杭等
工業點、區、樞紐、地區在內外聯系、經濟作用強弱、工業部門多少、綜合性大小方面逐級增強
補充
世界主要工業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
歐洲西部工業區:工業化最早的地區,現代工業高度發達
俄羅斯-烏克蘭工業區:以重工業為主,核工業、宇航工業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業區:工業現代化程度高,微電子工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國工業區:大力發展海上航運、勞動力豐富、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產品,加強國際合作
大氣污染企業:水泥廠、釀造廠
水污染企業: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大氣污染、水污染企業:化工廠、煉油廠
大氣污染、固廢污染企業:發電廠、鋼鐵廠
無污染企業:服裝廠、印刷廠、玩具廠
第三節地域聯系
地域聯系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
一、交通運輸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
鐵路: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運費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公路: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水路: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受水文、氣象條件影響大
航空:最快捷的運輸方式
管道: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2、五種方式排序
運量:水運>鐵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運價: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3、選擇最好的運輸方式:“多快好省”原則
運距,近:公路、鐵路;遠:航空、水運
運量,大:鐵路、水運;小:航空
運費,高:鐵路;低:水運
二、郵電通信
分類方式任務
郵政通信交通運輸工具實物(信函、文件、包裹)
電信通信電磁系統信息(文字、符號、圖像、聲音、語言)
三、商業
環節:收購存儲、調運、銷售
國際貿易:商品貿易、資本投入、勞動力和技術流動,貿易比商業范圍廣
四、交通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水路交通與城市的興起,影響城市區位和形態
區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匯處武漢、宜賓、重慶
形態外部:沿河呈帶狀、團塊狀西安:涇、渭河交匯;內部:棋盤狀
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綜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綜合發展,集中式團塊狀、分散狀、多方向沿軸放射狀
木船時代:沿河發展
輪船時代:沿江海發展
鐵路、公路使城市改變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單一形式:沿交通軸發展,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莊、株洲
(火車拉來的城市,京廣、湘黔、浙贛)、鄭州(京廣、隴海—蘭新)
受交通線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運河淤塞,海運、鐵路、公路發展,揚州、濟寧運河城市發展緩慢
五、交通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1、商業網點區位:帆船、馬車時代:河流、大道匯合處
公、鐵路時代:公鐵路沿線和交通樞紐處
2、商業網點區位變化
①傳統中心商業區衰落原因:建筑密集、道路狹窄、汽車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緊張,缺少必要的停車場②商業網點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邊緣交通便利處發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車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區快速道路網;
城市郊區化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