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輟學率不降反升
2009-10-07 10:42:44騰訊
2001年,國務院做出《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其中一項內容是“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防止因布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
此后,各地紛紛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至今已有8年之久?梢哉f,這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農村學校的規模效益和教育質量,促進了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但遺憾的是,一些地方并未貫徹“因地制宜”原則,而是將布局調整片面理解為“撤點并校”,為便于管理采取一刀切政策,掀起大規模撤并農村學校之風,其中僅2004年全國就撤銷農村中小學4萬多所,“就近入學”成了許多農村孩子破滅的夢想。在這些地方,改革解決農村上學難問題的初衷并未實現,輟學率反彈、教育質量下降等改革“后遺癥”卻不斷出現。
透視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遺癥”
一些地方學校撤并了,輟學率卻上升了
吉林省梨樹縣北老壕村小學過去有100多名學生,如今已有300多名。北老壕村委會主任付建華說,之所以增幅這么大,一方面是因為該校教學質量確實不錯,大家都愿意來;另一方面,近幾年,當地絕大多數村小都撤銷了,十里八村的孩子不得不都往這里送。
北老壕村小學是2001年起國家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政策的受益者之一。付建華告訴記者,這幾年,學校新購置了一些教學儀器,校舍也重新進行了維修,學校發展整體勢頭不錯。
然而,布局調整對于北老壕村小學帶來的并非都是好處,目前該校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多了,教師素質卻沒多少提高,學校教學質量面臨極大挑戰。“學生新進了不少,每個班都有四五十人,教師卻都是從那些撤并校合過來的,水平沒有提高。老教師退不下,新教師又進不來,一些教師因為上班變遠了太辛苦,教學積極性也不高。”付建華說。
與此同時,另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也在農村學校撤并過程中出現。來自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的一項調查表明,近年來,在一些地區,布局調整并沒有實現預期目標,其中,部分地區由于布局調整失當,輟學率出現反彈。
據了解,造成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過程中輟學率反彈的原因很復雜,除了厭學情緒的傳統因素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調整造成教育費用驟增,使很多家庭難以支撐。撤點并校使一些農民家庭上學成本增加:并校后,許多原來就近上學的學生因寄宿產生了住宿費、伙食費、交通費等每年數千元的新開銷;由于學生年齡太小,異地就學家長不放心,不少家長選擇陪讀,又增加了租房費等開支;由于寄宿費用太高,一部分學生選擇走讀上學,但由于路途較遠,又要承擔交通費等費用。這些支出對于不少貧困家庭來說難以承受。
家住吉林省通化縣大安鎮下四平村的張瑤今年上初中,8歲時,由于村里原來的學校被撤并,她只能選擇到離家幾十里外的大安鎮學校寄宿上學。她的母親趙成艷告訴記者,2008年以前,國家尚未在當地免除農村學雜費時,張瑤除了要交納學雜費外,還要交住宿費,加上其他生活開銷,每學期的費用大約在1000元錢。2008年以后,她的學雜費和住宿費都免了,每學期大約只需要700元?哨w成艷覺得,對于她們家來說,這筆錢還是挺多的,“尤其是伙食費,每月都得100多塊的現錢,這個對農村人來說負擔不小。要是在家里吃住,地里啥都有,隨便整點就夠吃的了,根本不用花錢。”
在梨樹縣,記者見到了一位在學校撤并后輟學的少年張華(化名),他告訴記者,家里的經濟本來就很困難,學校撤并后,他每天上下學需要兩個多小時,交通、吃飯都需要不少錢,自己的學習成績也不是很理想,考慮再三,他決定不念了;另一位在縣城陪讀的孩子家長孫愛華告訴記者,她已經在城里租房兩年了,從孩子上初中她就陪讀,她說: “負擔一下增加太多了,家里的農活也顧不上了,都靠愛人忙活,我就在城里靠給別人打零工和孩子生活。”
一些新學校安全隱患突出,教學質量下降
由于就學路途較遠,住宿條件簡陋,因此,學校撤并后,安全隱患一直是很多農村學生家長最大心病之一。一些地區在布局調整時沒有充分考慮當地的人口分布、學生密度和地理環境等問題,盲目撤減農村中小學和教學點,導致部分農村中小學生上學路途較遠,有些學生往返要步行十幾里甚至二三十里;有些地方學生到學校要爬山路,過塬溝,既費時又危險;一些地方雖然學生能乘坐交通工具,但是很多乘用車都是農用車,即使是客車,不少也沒有達到安全要求。
吉林琿春市果樹新村小學曾經擁有幾十名學生,今年開始,該學校被撤銷,所有學生都需要到二十多里地外的琿春市第一小學上學。曾是果樹新村小學教師、現為琿春市第一小學教師的馬憲華告訴記者,當初果樹新村小學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為村里沒學校,孩子到幾十里外上學,爬山越嶺不說,路上還出過多起車禍,家長反映強烈,“現在又撤了,當地的家長們又開始擔心了,找了幾回政府反映都不成,當地孩子只好坐車上下學或選擇住宿”。
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初衷之一是通過資源整合提高辦學質量,但事實上,一些學校合并后,教學質量仍難盡如人意。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鄔知輝說,一方面,在調整過程中由于部分地方資金投入不足,不少學校并沒有相應擴建新校舍、新實驗室、新宿舍等,導致班額過大、教學資源緊缺。過大的班額勢必影響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布局調整并沒有從根本上提高農村教師的教學水平,很多教師都來自被撤并學校,由于編制限制、不合格教師清退難,優秀師資補充困難。
當前,農村教師負擔過重是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傳統,人事部門核定學校教師編制都是把生師比作為唯一參考標準,這種核定方式沒有考慮農村學校尤其是寄宿制學校、小規模學校的特殊性,這導致農村教師負擔過重,很多老師要上四五門課。
對于教師來說,布局調整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缺編問題,而且教師要到離家更遠的地區任教,這給教師的教學、生活、精神等方面都加重了負擔。一些教師還要參與寄宿生的管理,無形中大大增加了工作負擔。馬憲華在學校撤并后,每天上班的時間比以往增加了近1個小時,她說:“原來上班就不近,現在更遠了,家里就更顧不上了。”
事實上,雖然布局調整后,不少學校條件得到改善,但仍難以滿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需要。由于成立時間短,經費緊張,因此,很多學校生活設施并不健全,給學生生活帶來困難,如小學生寄宿面臨洗衣服、洗澡、就餐等難題。一些學校缺少專門的運動場、語音室、實驗室、微機室等設施,不能滿足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需要。還有一些學校校舍簡陋,存在安全隱患。一些學校周邊網吧、歌舞廳較多,治安環境較差,也使學生和家長產生畏懼心理。
配套措施要跟上,亡羊補牢未為晚
對于農村學校撤并帶來的問題,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鄔知輝、于海波、林丹、李伯玲等專家建議,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學地進行布局調整。學校的裁撤、合并,既要考慮到區域內的人口數量、人口結構、經濟條件、地理環境,也要考慮到地方的文化特點、民族狀況、人口流動和產業結構等問題,不能搞一刀切,必須進行科學研究、科學規劃、科學決策,避免盲目、草率和非理性的調整行為。
其次,建立相應補償制度,減輕農民教育負擔。國家有必要出臺相關補償政策,補償應主要包括寄宿費、伙食費、生活費、交通費等幾個方面。條件成熟的地方應實施免費“校車計劃”,鼓勵地方政府或學校購置校車接送學生上學。
再次,制定農村學;緲藴,保證農村學校建設質量。國家有必要制定“農村學校質量標準”,為學校的發展與建設提供“硬杠杠”。“標準”至少要關注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校舍建設的標準;二是周邊環境標準;三是學校軟環境建設標準;四是非教師崗位標準,如對生活教師、保安人員配備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
第四,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堅持并加強“農村學校教師特崗計劃”,用超常規方式保證農村急需師資的來源。同時,大幅度提高農村,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工資待遇,其幅度應達到足以挽留、吸引優秀師資安心扎根從教的程度。此外,應加強農村學校在崗教師的培訓力度,要做到全員、全方位、長時間、高頻次培訓。與此同時,應建立不合格教師有效退出機制,積極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學校工作,可在編制、待遇、晉級等方面提供特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