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全日制政治高一上復習:第4課產業和勞動者
2009-09-29 13:15:48網絡資源
人教版全日制政治高一上復習:第4課產業和勞動者
一、三大產業
<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Δ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是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所有行業的總稱
ΔGNP: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其計算是以本國常住居民為準
Δ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是一年)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Δ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指標,都是綜合反映一國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統計這兩項指標,能把三大產業的水平和勞務成果反映出來,有利于促進產業就構的合理化,也便于進行國際經濟的縱向比較
Δ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Δ定義:農業是指人們利用生物的生長機能,采取人工培養和養殖的辦法,以取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業泛指種植業(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廣義的農業(種植業、林、牧、副、漁),合稱"大農業"
Δ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Δ一直以來,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我們應該正視這樣一個事實: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發展速度仍然相對滯后,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那是因為:
、偈紫,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均比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差
②其次,我國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于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解決吃飯問題必須立足國內必須大力發展糧食生產
、鄣谌,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
Δ歷史經驗表明: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始終不能放松,任何時候都應把糧食生產抓得很緊很緊
Δ作用: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地位的大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Δ發展措施:
"一路":面對我國農業發展得嚴峻形勢,要徹底改變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現狀,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這是完成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五靠":①首先要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要把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經營制度長期穩定下來,并不斷充實、完善要制定出有利于農業發展,能夠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村經濟體制創新,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②關鍵是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提高產量、質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要靠科技推動科技進步必須發揮人才的作用,而人才培養要靠教育只有把農業、科技、教育三者結合,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才能推動農業的現代化③需要建立在增加農業投入的基礎上農業投入包括:資金投入和物質投入只有加大農業投入,才能使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成為現實④必須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經營方式農業產業化的基本要求是把千千萬萬個農戶和千變萬化的市場聯合起來,把農業生產改造成與市場經濟相銜接的社會化大生產因此,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營方式,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將我國農業改造成為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被稱為繼家庭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之后,我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⑤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一支柱":在大力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還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在推動農村經濟快速增長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盡管鄉鎮企業在技術改造、降低物耗、治理污染、提高產品質量等方面還面臨不少問題,但它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展鄉鎮企業是繁榮我國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Δ工業的發展:不是人類社會一產生就有的,它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并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最初以手工業的形式存在,資本主義社會確立后逐漸發展為機器大工業形式此時,工業才真正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
Δ定義:工業是指采掘自然物質資源和對各種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社會生產部門
Δ分類:1、按照產品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劃分為:重工業和輕工業重工業主要是指生產資料的工業生產部門(采掘工業、原材料工業、燃料動力工業、機器制造業等)輕工業主要是指消費資料的工業生產部門(紡織工業、食品工業、皮革工業、造紙工業等)2、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又可劃分為:采掘工業和加工工業采掘工業是以原始的自然物質資源為對象,進行開采或采集加工工業是以各種原材料為對象,進行加工、組裝,改變其形態或性能,制成人們所需要的產品
Δ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這里的工業指的是現代化機器大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工業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工業不斷地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保證各部門的生產在先進技術基礎上不斷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工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①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種消費品;②它是國家積累地主要來源,也是加強國防的重要條件
Δ我國的工業建設是在十分落后的基礎上起步的
Δ成就:經過發展,初步形成了以機器大工業為主的局面
目前,我國工業生產已具有相當規模,工業發展保持了較高增長速度,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工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有一大批工業企業和工業部門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較堅實地物質技術基礎
Δ我國工業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地歷史性任務我們需要著重發展建筑業和工業各部門中的機械、信息產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車制造等,使它們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國家能否實現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產業的發展水平為縮短我國同工業發達國家的距離,早日實現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必須振興我國工業中的支柱產業
我們要抓住信息化這一新的歷史機遇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三>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Δ定義:第三產業又叫服務業,是憑借一定的物質技術設備,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各種行業的總稱
Δ我國的第三產業主要分為四個層次:①流通部門: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業和倉儲業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地質普查業、居民服務業、旅游業、咨詢業、信息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③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④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Δ當前,第三產業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并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趨勢,這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第三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方便了消費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而且反過來對第一、二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Δ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
Δ在我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偌涌彀l展第三產業,可以有效地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诩涌彀l展第三產業,可以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奂涌彀l展第三產業,可以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可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Δ我國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進一步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二、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一>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Δ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由勞動者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勞動者履行的基本義務構成,通過勞動者實現權利和履行義務體現出來
Δ勞動者的權利是指勞動者依照勞動法律行使的權力和享受的利益勞動權是公民享有各項權利的基礎,如果公民的勞動權不能實現,其他一切權利也就難以實現在我國,勞動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權利包括: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取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保障勞動者享有基本權利,是保障和落實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發揮勞動者積極性、創造力、智慧,使他們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保證
Δ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不可分離,是統一的只有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才能充分體現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勞動者依法履行的基本義務包括: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Δ提高職業技能是勞動者必須履行的義務①首先,職業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勞動生產率水平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國家的勞動者技能水平代表這個國家的技術實力甚至生產力的水平②其次,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高,是勞動者迎接21世紀挑戰的需要
Δ遵守職業道德也是勞動者應該履行的義務
Δ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其特定勞動中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我國的職業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體現其基本要求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僮袷芈殬I道德是每個勞動者基本的道德準則
、谧袷芈殬I道德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保障
Δ總之,將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定下來,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維護,以及對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重視
作為社會主義勞動者,要依法行使勞動者的權利,忠實履行勞動者的義務,自覺發揚主人翁的精神,遵守職業道德,積極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勞動合同制度
Δ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關系并確立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專門規范勞動合同的制度,稱為勞動合同制度
Δ勞動合同的內容,包括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經過平等協商后達成的關于權利和義務事項的條款
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方訂立勞動合同,必須遵守一些基本原則
平等自愿原則這是勞動合同訂立的核心原則,它是指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應以平等的身份,依法律規定由雙方共同協商訂立勞動合同
協商一致的原則這是平等自愿原則的延伸和結果它是指勞動合同的訂立要依照雙方當事人的意志,不能使用強加于人和欺騙的手段
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原則這是訂立勞動合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
Δ勞動合同的訂立程序是:首先需要簽訂勞動合同書,然后要由勞動行政部門對多簽勞動合同進行鑒證鑒證的目的是證明勞動合同是否真實和合法,對勞動合同的鑒證工作有利于勞動合同的認真履行
Δ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勢在必行的選擇①首先,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可以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方面起基礎性作用勞動合同制度的建立,⑴使用人單位真正行使了勞動用人自主權⑵也使勞動者有了選擇職業的自主權②其次,建立勞動合同制度,可以增強勞動者的競爭意識,促進勞動者自身素質的提高③實行勞動合同制,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④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是維護勞動者權利、體現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Δ勞動者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首先要珍惜自己的權利,不管受雇于誰,都沒有改變國家主人翁的地位,都受法律保護其次,要敢于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一旦受到侵犯,就要理直氣壯,據理力爭,依法到有關部門申訴,把損失補回來
<四>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Δ社會保障制度是由國家依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而提供救助和補貼的一種制度
Δ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等內容
Δ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法律強制實施,為工薪勞動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業以及遭受職業傷害的情況下,提供必要的物質幫助的制度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它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
Δ社會救濟,是政府對生活在社會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貧困地區或貧困居民所給予的基本生活保障(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
Δ社會福利,是政府為社會成員舉辦的各種公益性事業及為各類殘疾人、生活無保障人員提供生活保障的事業
Δ社會優撫,是政府對軍屬、烈屬、復員轉業軍人、傷殘軍人所進行的有待撫恤制度
Δ建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堅持兩個基本原則
、偌纫欣谏a,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②權利和義務統一
Δ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①建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是企業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必要條件(失業人員必須得到必要的再就業培訓和適當的生活保障,才能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提供安定的社會環境因此,建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對企業改革的深入發展,起著促進和保證作用)
②建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又是增強企業活力的客觀要求
③建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也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的根本性措施人們的物質生活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普遍保證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是社會安定的根本前提及時提供社會保障,使他們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保護,至關重要,這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