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
2009-09-23 12:50:59網(wǎng)絡資源
近年來,素質教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然而,不少家長把素質教育簡單理解為技能教育,讓孩子在各種特長班之間疲于奔命。殊不知,真正的素質教育應當是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人格。
生活在衣食無憂的今天,“郁悶”竟成為不少孩子的口頭禪。他們?yōu)槭裁锤惺懿坏叫腋#w會不到快樂?這的確值得我們進行反思。
現(xiàn)實與期盼的距離
新學年開學了,福州市民鄭先生的兒子今年念初一。鄭先生告訴記者,他對兒子在中學階段的最大期望,就是“心態(tài)更陽光,性格更獨立。”鄭先生說,只要兒子身心健康成長,學習成績中上就可以了。
身心健康,是諸多家長對孩子的共同期盼。遍地開花的情商開發(fā)早教機構,書店里熱賣的心靈成長教育書籍,甚至屢被質疑卻每逢暑假又“躥紅”的網(wǎng)癮治療機構,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祈盼孩子心靈健康成長的焦急心態(tài)。
聯(lián)合國衛(wèi)生組織給健康下了一個新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它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交往健康和道德健康。”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身體上沒有什么病,但心理上不健康,心理素質不好,或者他對社會適應不好,那么仍然不能稱為健康。
今年,一項歷時3年多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公布了他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結果。項目課題組對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變化模式進行了6項研究,內容涉及心理問題、焦慮、抑郁、自尊等。綜合有關結果表明,在過去的一二十年里,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一方面,一些消極的心理特征,如心理焦慮、抑郁等逐漸增多。例如,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敵對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另一方面,一些積極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在逐漸下降,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
這組數(shù)據(jù)提醒著人們:在現(xiàn)實和社會的美好期待之間,仍有一段不容回避的漫長路程。
轉型期的成長煩惱
青少年時期本是一個人成長最快,最美好的階段。不過,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一上中學就變了,整天和家長頂著干。孩子們也有自己的苦惱。福建師大附中高二的小樂說,“還是童年最快樂,上了中學之后,好煩!”
為什么成長的煩惱在青春期特別突出?采訪中,很多心理專家表示,這是因為孩子在青春發(fā)育期面臨著內心和外部環(huán)境的雙重轉折。
福建省紅十字會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羅勝發(fā)說,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青春期是一個人成長中重要的轉折點,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認知意識最強,生理上也迅速發(fā)展,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問題,但此時他們的人生經(jīng)驗和心智還未成熟,無法獨立解決。“進入青春期后,孩子最常見的有性心理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和學習問題等。”羅主任說,比如前不久上海某中學發(fā)生的“吃奶門”事件,實際上是性心理的畸形表現(xiàn)。
羅主任曾碰到過這樣的案例。一個來做心理咨詢的中學女生因為自己整天想著男生,覺得可恥,產生了對自我的強烈厭惡感,導致精神焦慮,影響到學習和生活。“這其實很正常。女孩子到了青春期,由于身體開始發(fā)育,對異性特別關注和好奇。但是,如果平日里所接受的有關性教育觀念過于壓制,不能正確認識問題,便會在內心產生沖突。”羅主任說,青春期的心理引導特別重要。現(xiàn)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生理發(fā)育早,但實際上心智發(fā)展水平和生理發(fā)展不一致,家長尤其要關注到這一點,幫助孩子解決內心沖突。
福建省心理輔導咨詢網(wǎng)創(chuàng)辦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榮偉則認為,和以往相比,現(xiàn)在青少年所面臨的外部大環(huán)境正處于一個較大的轉折時期。“社會處于社會轉型期時,各種社會問題也隨之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少可以由歷年的負面社會指標如離婚率、犯罪率、失業(yè)率、基尼系數(shù)等的變化加以預測。”張榮偉說,在他接受咨詢的很多案例中,如親子關系等,都帶有強烈的社會轉型期的色彩。
把話說到心坎上
采訪中,當被問道如果遇到心理困惑,或者成長的煩惱會向誰訴說時,很多孩子的首選答案都是“和好朋友說”。很少人會選擇家長或老師。
“現(xiàn)在,很多家長遇到和孩子的交流溝通問題,或者孩子的學習出現(xiàn)問題,會主動帶著他們來做心理咨詢。”羅勝發(fā)說,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怎樣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什么樣的話才能打動孩子的心田?許多家長對此還是沒轍。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徐國立說,家長可以通過兩個方面判斷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一是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xié)調性,二是個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除此之外,要想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上取得成功,家長還需與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順暢的溝通渠道。家長既要做到“童心未泯”,采用“換位”策略,將心比心,理解孩子需要什么,喜歡什么;又要做到“老謀深算”,以自己的學識與個人魅力去感染孩子,引導孩子。
也有人談到,雖然目前國家已要求有條件的各級各類學校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并開展適當?shù)慕虒W和輔導工作。然而,很多學校因為一些主觀或客觀原因,這項工作未能有效開展。例如,有的學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課時無保證,缺乏場地和資料;有的學校,心理咨詢室不過掛個空牌子,心理咨詢師就是學校的政治老師,缺乏專業(yè)知識,心理問題用政治思想說教的方式去解決,這樣怎么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又怎么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呢?
因此,張榮偉建議,在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同時,還應該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特別是反思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模式。無論家長還是老師,要想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實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關鍵在于與孩子保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只有獲得了孩子的信任,才能讓他們打開心靈之門,接納“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