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咨詢
2009-09-23 12:45:21網絡資源
所謂青春期心理咨詢,指對處于青春期發育階段的少年(尤其那些存在心理問題者),運用心理商談的技術、程序和方法,幫助其對自己與環境形成正確的認識,矯正心理不平衡,以改變其態度與行為,并對社會生活產生良好的適應。
心理咨詢由求咨者(client)和咨詢者(counselor)兩個主體構成,前者以學生為主。包括家長、教師或其他養育者;后者指受過專業訓練并獲得資質的心理咨詢人員。青春期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是10~25歲的學生。
1.青春期心理咨詢應遵循以下原則
(1)保密原則:未經對方許可,咨詢者不得將談話內容隨意泄漏。公開咨詢案例。發表有關文章時,必須注意保護求咨者的個人與家庭隱私。保密原則并非絕對,它取決于當時的情景與咨詢者判斷技能。例如,發現求咨者有自殺意圖時,應向其監護人、教師、班主任和專家報告,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危機出現。
(2)限時原則:心理咨詢必須遵守一定的時間規定。每次咨詢控制在30~50分鐘左右,電話咨詢則在30分鐘左右為宜。咨詢的次數以每周1~2次較妥;不可隨意延長咨詢時間或咨詢間隔。開始咨詢時就應以溫和的方式告知所限定的時間,使求咨者獲得安定感,能珍惜和充分有效地利用時間,也可避免求咨者產生依賴感。必要的咨詢間隔期間對求咨者也很重要,可借此體驗、回味咨詢的內容與經歷,主動探尋主動走向適應的方法與措施。
(3)自愿原則:求咨者必須出自自愿,是建立咨詢關系的先決條件。那些在成人催促下勉強前來的青少年求咨者,往往表現出自我封閉、抵觸情緒和過度防衛,不樂意談實質性問題。對這類求咨者,應向他們耐心講解心理咨詢的原理和意義,促使他們放棄被動態度,盡快和自己建立信賴關系。
(4)情感自限原則:咨詢需雙方相互信賴,但應清醒地把這種信賴關系把握在適當程度。心理不成熟的青少年易對咨詢者產生心理依戀,所謂"移情",甚至超出正常的醫患關系。咨詢者要用適當方式謝絕求咨者的某些情感需求,控制其依戀情感的發展。否則,容易岡雙方過分親密的接觸,使咨詢過程情緒化,阻礙青少年真實自我的表現,也易妨礙咨詢者做出準確的判斷。
(5)延期決定原則:針對青少年情緒易沖動和不穩定的特點,咨詢者應勸其深思熟慮后再做出決定。如果當時無法決定,允許其延期下決心,可暫時不行動也不做出保證。
(6)倫理規范:心理咨詢有嚴格的倫理道德規范。例如,動員求咨者采取某種行動時,應將這樣做的意義和利弊得失充分予以介紹。但不包辦代替,也避免越俎代庖,而是讓對方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自己做出選擇。除咨詢過程外,避免與求咨者有其他的私人接觸和交往,避免和求咨者相互產生感情上的愛憎或依戀,更不能出現談戀愛、謀私利等超越倫理道德界限的行為。
2.青春期心理咨詢通常順序采用的方法
(1)受理面談:是對求咨者心理問題及對其可能給予的心理援助進行的初步判斷或預估。目的是了解求咨者是怎樣一個人,前來咨詢的目的動機是什么,存在哪些心理問題或不適應狀態,需要什么內容和方式的心理幫助等。臨床心理咨詢一般需事先預約,但在學校心理咨詢中未經預約而來者居多,而且多為一次性。因此,受理面談不宜占過多時間,5~10分鐘就應進入正題。通過受理面談的耳聞目睹、形象感受、思考總結等過程進行綜合評估,以便大體了解來訪者的心理不適應現狀及其咨詢動機。這對咨訪關系的建立及咨詢過程的展開十分重要。
(2)建立信賴關系:咨詢者和求咨者盡快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是成功進行咨詢的前提。否則,求咨者將很難迅速打開心扉,展現內心的問題實質;咨詢者也難于駕馭控制整個的咨詢過程。為盡快建立信賴關系,咨詢者應盡力做到以下幾點:①避免空泛的議論;②避免誘導性的表揚和夸獎;③避免過早做出解釋;④避免隨意下結論;⑤盡量不提及敏感問題;⑥回避對他人的辯護和責難。
(3)善于提供心理支持:隨著咨詢過程中信賴關系的建立,咨詢者應實現兩大目標:一是向求咨者揭示問題本質,使對方注意那些從未意識到的問題,獲得心理支持,掌握自己解決問題的途徑。二是幫助求咨者增強其對適應性行為的體驗。為實現第二個目標,幫助對方減少、消除"抵抗"(以縮短雙方心理距離)、"沉默"(以打破僵局、促進交流的順利進展):"轉移"(既包括對咨詢者產生愛慕和眷戀,希望借此獲得依戀的"正轉移",也包括對咨詢者產生憎恨、敵意和厭惡等"負轉移",以便增強青少年的心理適應和人際交流技能)等不良心態非常重要。
(4)通過鼓勵、勸導,幫助求咨者勇敢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