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疏導與調試
2009-09-23 12:43:15網絡資源
逆反心理,又稱逆向心理或對抗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在教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教師和家長抱怨現在的學生不聽話,往往對教師和家長采取一種強烈的對抗態度。
逆反心理,又稱逆向心理或對抗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在教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教師和家長抱怨現在的學生不聽話,往往對教師和家長采取一種強烈的對抗態度。這種現象在處于心理斷乳期的小學高年級和初高中學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其強烈的逆反性、對抗性對學生的心理發育、日常學習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發展,將有可能造成學生的心理缺陷,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將來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因此,認清逆反心理的實質,幫助學生克服逆反心理,對教師、家長、社會各方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1.學生青春期的心理特點
分析青春期學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掌握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
(1)獨立意識強,表現欲望高,喜歡標新立異,遇事總想發表獨特的見解,做出異乎尋常的舉動,以期引起別人的注意,顯示其獨立的個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學家認為,當某事物被禁止時,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們的猜測。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視廣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從而達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觀看的目的。
(3)對立心理。人與人之間一旦持有否定的態度,也會對他的觀點、行為持否定態度。比如老師對后進學生總是批評,后進學生就可能對老師說的話都聽不進去而產生逆反情緒。
(4)偏激心理。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社會閱歷淺、知識面還相當缺乏,看問題過于簡單,甚至相當片面,往往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卻為此沾沾自喜。
2.逆反心理產生的客觀原因
(1)社會缺乏對青年學生獨立意識的認同感,F在的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被社會稱為是“抱大的一代”,社會輿論往往對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擔憂,擔憂他們的自立能力,擔憂他們將來不能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不可否認,當今的孩子確實存在著社會經驗少,吃苦精神差,社會責任感淡薄等諸多不足,但是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家庭、學校、社會對這些孩子關愛太多,總認為他們什么也不懂,忽略了對孩子們自立能力的培養。可以說,孩子的自立能力差,主要責任不在千千萬萬純潔的孩子,而在于我們的社會和家庭,在于我們的教育體制、教育方法違背了人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
(2)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帶來人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觀念的多元化、思維方式的多元化,而處于成長期的學生對各種生活方式、各種思想觀念缺乏正確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觀念,甚至對西方一些腐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不加選擇地接受、崇拜、效仿;這時就往往與傳統的老師、家長的思想產生諸多沖突,如果這時老師和家長不及時采取疏導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攔,就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向對抗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學生思維活躍、自立自主意識增強的表現,但它畢竟是一種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個人說話辦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著,時間久了就會導致病態,對什么事都不感興趣,對什么事都看不慣,最終將會喪失對事業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嚴重妨礙一個人的成長發展,因此必須引起家長和社會的高度重視。
三、逆反心理的疏導和克服
青春期學生可塑性極強,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別強烈,老師和家長對待他們要象對待朋友一樣,決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態。那種把老師和學生看成“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把家長和孩子看成“服從”與“被服從者”的觀點非常不利于對學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導。老師和家長對孩子要嚴禁使用命令,那種認為命令孩子服從是天經地儀的想法是錯誤的。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事不要隨意發表評論,尤其不要使用“討厭”“你真笨”“不能這樣”這些打擊孩子積極性的語言,而要采取一種積極聆聽的姿態,培養孩子獨立分析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孩子的自信。
老師和家長也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高文化素質,學會辨證地、全面地、發展地看問題,避免老師和家長由于認識片面、視野狹隘造成自身認識錯誤,而自己有存在著“家長制”作風,造成與孩子的對抗心理。那時就不是孩子有逆反心理,而是家長自身存在問題,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同時,老師與家長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們喜歡什么,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成為孩子真正的“良師益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