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題考試技巧 文綜篇
2009-09-14 14:40:19中學生學習庫
文綜政治、歷史、地理選擇題總則:選項基本上是比出來的.
說下政治:政治選擇題幾乎不用去背,根據題目表述,挖選項即可。
用題來說吧,08全國卷(1)
24.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宏觀調控繼續改善,政府職能加快轉變”。下列行為屬于宏觀調控經濟手段的是
A.國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B.物價部門核準公共交通的價格
C.國家修訂個人所得稅法D.工商部門給新力企業發放營業執照
注意強調的宏觀經濟手段,是BD明顯是細節處理,C和經濟沒有直接關系,所以A比其他三個選項好。
25.假設2007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08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這個直接用數學等值交換思想做,生產效率提高50%相當于成本降低50%,及用貨幣表示為10元,貶值20%相當于去年價值10元的,今年價格應為12.5元。
26.近年來,我國蔗糖產業逐步由福建、廣東等地向廣西、云南等地轉移。“東蔗西移”、“東糖西移”一方面為東部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業基地,提升了我國蔗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一事例表明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有利于
①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②通過東部地區工業化帶動西部地區農業產業化
③加強西部地區加工工業的基本地位
④西部地區合理利用本地資源形成優勢產業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大家注意一方面、另一方面,說明東西部都有利,本題和工業沒有任何關系,含②的直接排除,題目沒有直接提到加工工業,根據客觀比較原則,④比③好,選C結束。
2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倡導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下列企業行為中,屬于不正當競爭的是
①甲企業為了擴大銷售,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
②乙企業為了擴大市場份額,進行有獎銷售,最高獎勵現金1萬元
③丙企業通過捐建希望小學,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市場份額
④丁企業為了穩定市場份額,聯合行業內的其他企業達成價格協議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這題可能有難度,但是我們看哪些行為背離市場規律就成,通過選項比較,①的重點在產品,②的重點在獎品,③的重點在品牌知名度,④類似壟斷,明顯不正當。有④的只有CD,區別就是②③,明顯②比③不正當,選C結束。
28.我國1978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06.4億美元,外貿依存度(貿易總額/國內生產總值)為9.7%;1998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239.5億美元,外貿依存度為31.8%;2007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位,外貿依存度為73%。這表明
A.我國經濟越來越脆弱B.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C.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越來越優化D.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
這題題目大概看一遍,然后看選項,以后看到說我們國家壞話的,直接干掉。在BCD中比較,題目給的全部信息都是進出口,看答案,B選項和進出口有關,能夠直接說明,CD本身沒錯,但是更能符合題目的,明顯B好些。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國南方10多個省區持續降雪,出現低溫冰凍的極端天氣現象,造成嚴重災害,給人民生活、生產帶來極大困難和損失。有專家指出,極端天氣如果發生在遠古或者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區,就不會構成如此嚴重的災難。之所以造成如此嚴重災害。和時值“春運”、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展較快地區以及防災準備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關系。鑒于此,我國政府提出,越是經濟發展越要高度重視防范災害的工作。回答29~31題。
29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極端天氣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這表明
①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不斷發展使人與自然的矛盾也隨之深化和發展
②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不斷發展使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類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與自然界的聯系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
④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使人類超越自然而逐漸成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這題直接比選項,①比②好,題目信息沒給我們說失控了,還能防范。④直接干掉,選①③C完事。
30.災害一般是在各種不利因素同時出現時發生的,對人們生產、生活各方面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不利影響。這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
①聯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結果
②聯系是多樣的,因此應該全面地認識與事件有關的各種聯系
③聯系是客觀的,因此事件的發生與人的活動無關
④聯系是有條件的,因此應該注意具體地分析事件發生的各種條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這道題如果知識點不會,相對來說比較難,但有辦法,③直接干掉,排除BC,剩下AD比較,因此②一定正確,①和②本身矛盾,就選D結束。
31.抗災救難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這個思想的哲學依據是,人能夠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①認識自然規律,精確預見自然的未來變化
②認識人類行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適當的行動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結果產生
④采取適當的行動改變自然規律和相關的條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①直接干掉,能精確預見,就不會有那么大損失了,和原題不符,AC排除。明顯③比④客觀,畢竟原文也提到加強防范等種種舉措,沒有必要和自然規律做挑戰。直接選B。
32.經過近10年艱苦實驗,我國科學家應用基因技術,利用水稻亞種間遺傳基因的雜交優勢,培育出高產穩產的超級稻新品種。這說明
①外因和內因一起構成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②在特定條件下外因構成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
③外因使事物的變化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④外因通過改變內部矛盾雙方的地位推動事物發展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這道題講的是科學家應用基因技術,明顯是外因,利用水稻……那部分是內因,必須利用內因,如果沒有內因,再怎么應用技術,也不能改變。所以內因才是構成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①②直接干掉,選B。
33.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的議會共和制、總統制同屬于民主共和制,但兩者有不同之處,這種不同從本質上說在于
A.所體現的階級屬性不同B.所體現的國家結構不同
C.所體現的權力授受關系不同D.所體現的國家政權運行方式不同
這道題看各種制度就應該明白講的是階級,因為階級有制度,國家結構制度沒聽過吧?再比選線,A始終最好。
34.W市人大常委會向市民公開征集未來5年立法項目與建議草案,10天內共收到市民意見2081件次,其中立法建議221件,60%以上的市民建議被采納。這表明
①W市人大常委會在立法活動中堅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則
②人大常委會在立法活動中有必要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
③地方人大常委會具有制定地方法規的權力
④人民群眾在立法活動中享有提案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這道題每個選項都三個,直接選錯的一個就行,只有④原文中一點信息都沒有,選A。
35.在經歷了近5年的政治冷淡后,中日兩國領導人通過從“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從“迎春之旅”到“暖春之旅”的訪問,融化了兩國關系發展中的堅冰,開創了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全面發展的新局面。中日關系的這種變化主要是由
①各自的國家制度決定的②各自的國家利益決定的
③兩國的外交政策決定的④兩國面臨的國際格局決定的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和國家制度沒關系,由①干掉AC,沒有提到國際格局,客觀原則,④排除,選C。
如果歷史選項只有一個詞,那就要背知識點了,如果是個句子,直接比選項,大家通過多做幾道,發現幾乎都是閱讀理解題。
用試題說明這個道理,上網找了08全國卷歷史部分選擇題:
12.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陽。”下列各項中,兩者均屬于“陽”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說文解字》曰:“榖梁傳曰:水北為陽,山南為陽。”純知識點。
13.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C.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 D.實施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閱讀理解題:農民起義大都針對統治階級,比較選項即可
14.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下列人物中,其主張與馮桂芬的觀點相似的是
A.龔自珍 B.洪仁玕 C.李鴻章 D.嚴復
純知識點題,。若不知道李鴻章的觀點“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沒辦法做了。
15.在清末,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對西方列強的態度 B.是否實行“平均地權”
C.政體變革的方式和目標 D.應否推行議會制度
閱讀理解題:都要革命了,肯定是要針對政體,其他選項都是細節問題,談不上革命這個大詞。
16.列寧在評論近代中國的某一事件時指出,標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歐洲資產階級國家,并沒有支持中國的革命運動;相反,這一運動激起了他們“掠奪中國”的欲望,為此還與中國的落后勢力“實行聯盟”。列寧所指的事件是
A.義和團運動 B.辛亥革命 C.五四運動 D.國民革命
閱讀理解題:核心詞其實是自由、民主、共和,含有這一性質的事件只有B。
17.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1978年我國城市數量為193個,1997年為668個,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長最為迅速。這主要是由于
A.經濟特區的設立 B.鄉鎮企業的崛起與發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 D.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閱讀理解題:中小城市由什么演變發展的?而且數量龐大,只能是鄉鎮發展
18.馬基雅維利提出:“確立某種秩序的唯一途徑……就是建立一個君主制的政府;因為在那些人民已經徹底墮落、法律毫無約束力的地方,必須確立某種至高無上的權力。通過這種權力,以一雙高貴的手,以充分的專斷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權勢之人過分的野心和腐敗。”這表明,馬基雅維利認為
A.君主制是擺脫無序狀態的必然選擇 B.君主制是有序狀態下的最理想政權
C.君主的統治神圣而高貴 D.君主的統治必須合乎道德
完全閱讀理解題,是針對無序的社會提出解決方案。
19.熱月政變后,巴黎街頭已聽不見“公民”與“女公民”的稱呼,彼此稱“先生”、“夫人”或“小姐”,人們不再吃“平等面包”,“革命廣場”改稱“協和廣場”,這些變化說明當時的法國
A.社會秩序趨于常態 B.經濟生活恢復正常 C.王黨勢力重新抬頭 D.男女社會地位平等
又一道閱讀理解題,注意那個“后”。和經濟不搭邊,沒講到什么勢力,沒說道男女平等
20.在英國,1811年從事農業、林業和漁業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1/3,1931年占1/4,1951年降至1/5以下。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進程加速 B.農業機械化的實現 C.對外移民的增加 D.工業化的快速推進
閱讀理解題:講的是農業的縮小,只有D是對立的。
21、圖形題,不講了
22、韓國建立后,仿效歐美政治體制,經濟發展遲緩。20世紀60年代初,軍人集團執掌政權,實行威權政治,經濟高速發展。進入90年代后,韓國確立了政黨政治。這反映出在韓國
A.只有威權政治才能干預經濟 B.歐美式政治體制不適合發展經濟
C.經濟發展與推行政黨政治必須同步 D.民主體制的確立需要相應的經濟基礎
閱讀理解題,A過于絕對化,B主觀選項,原文只說仿效歐美,并沒有說明這種政治體制不適合,C,原文信息給的都是兩個不同步的過程,因此D比其他選項好些。
23.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說:“一種文明的歷史,就是對古代材料中那些對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東西的探索。它有待解決的問題不在于要告訴人們關于希臘文明或中世紀中國我們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訴人們在西歐或現代中國以前的時代與今天仍舊相關的東西。”在這里,布羅代爾強調的是
A.史學是當代人的歷史認識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歷史
C.史學無需窮盡人類文明的歷史 D.從文明傳承的角度闡釋歷史
閱讀理解題,A直接干掉,什么時代都可以認識歷史吧?B原文表述的是文明是對有效東西的探索。主觀干擾選項;C原文沒說,D放哪都適合,直接選。
若地理的選擇題也是類似描述性的題目和選項,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做,但是有一些圖形結合的題目,可能給學生造成困擾,其實這些題也是變相的文字描述,可以通過圖形變化規律,特殊點來對比選項。具體案例由于篇幅關系,就不舉例子了,有任何問題請留言或發送郵件,給予解答。
文綜選擇題總結:歷史政治部分如果純考察的知識點基本上都不是很難,大家通觀整個08年文綜卷(地理大部分也一個類型),用到知識點做題的比例大不大?反而是分析理解的占比更高,對學生的分析判斷尤其是選項對比能力要求反而高一些。大家在日常做題時注重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文綜選擇題拿下的難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