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練習
來源:中學生學習庫 2009-09-11 16:17:52
一、選擇題
1、中英《南京條約》中最能反映英國侵略的本質意圖是()
A、割香港島B、賠款
C、開五口通商D、協定關稅
2、英國《虎門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這意味著()
A、中英兩國之間的貿易糾紛由英國領事解決
B、英國領事享有對《南京條約》的解釋權
C、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破壞
D、英國領事可以決定中國政府的事情
3、鴉片戰爭前,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大量販運鴉片的目的是()
A、損害中國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今年隊的戰斗力
C、破壞清政府的禁煙法令
D、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4、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是()
A、保護鴉片貿易B、割占中國領土
C、打開中國的商品市場D、爭取外交禮儀平等
5、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在下列幾個方面發生了變化,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A、革命性質B、革命任務C、社會性質D、主要矛盾
6、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這里的“轉折”不包括()
A、社會性質的轉變B、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
C、國內主要階級地位的變化D、中國革命性質的變化
7、鴉片戰爭中,在孤危形勢下決心拼死報國的定海總兵是()
A、陳化成B、葛云飛C、關天培D、海齡
8、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B、中國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
C、參戰將領貪生怕死D、英國軍事力量強大
9、下列表述中哪一項為《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所共有的()
A、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B、外國人可以在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
C、割讓領土
D、開放通商口岸
10、英法聯軍洗劫舉世聞名的圓明園是在()
A、1856年B、1858年C、1859年D、1860年
11、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割占中國領土方面與英國不同之處在于
A、是為了滿足商品輸出的需要B、是為了滿足領土擴張的需要
C、是為了稱霸世界的需要D、是為了資本輸出的需要
12、兩次鴉片戰爭在本質上的相識之處是()
A、都開始于侵略者對東南沿海的進攻
B、都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統治中心京津地區
C、清政府的抵抗都以失敗而告終
D、都有助于侵略者占據中國市場和掠奪中國財富
13、《馬關條約》中的哪一項內容最能反映出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需要()
A、賠款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B、允許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C、開辟內河新航線D、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14、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瘋狂屠殺中國和平居民的城市是()
A、南京B、大連C、威海衛D、旅順
15、甲午中日戰爭期間,下列戰役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①黃海戰役②平壤戰役③威海戰役④遼東戰役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16、甲午中日戰爭所產生的影響和后果有()
①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進一步加深②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
③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④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7、《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定,這主要指()
A、中國自然經濟完全解體
B、帝國主義直接控制了中國的內政外交
C、清政府成為列強侵華的工具
D、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8、下列各國在鴉片戰爭后割占過中國領土的有()
①英國②法國③德國④俄國⑤日本
A、①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19、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的不平等條約分別是()
A、《天津條約》《馬關條約》B、北京條約》《辛丑條約》
C、《馬關條約》《辛丑條約》D、《南京條約》《天津條約》
20、關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準確含義是:()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經濟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
C、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使國家主權喪失
D、我國部分喪失了國家主權并且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成分
二、材料解析題
21、閱讀以下與《馬關條約》簽訂有關的材料:
材料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鴻章的一段對話:
伊藤:“停戰多日,期限甚足,和款應從速定奪,我已備有改定條款節略……中堂見我此次節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李:“難道不準分辯?”伊藤:“只管辯證,但不減少。”李:“既知我國為難情形,則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為。”伊藤:“日限既定,故將我所能做到者,直言無隱,以免多方辯論。”
──摘自《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
材料二:有人說日本所以“明目張膽如此之橫者,皆李鴻章與之狼狽為*也。”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爭》
材料三:張之洞:“速向英、俄、德諸國懇切籌商,伏與利益,親立條約,懇其實力相助,問其所欲,許以重酬,絕不吝惜。”
──摘自《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
請回答:
①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A.由朝鮮東學黨人起義而引發
B.朝鮮國王請求中日雙方幫助鎮壓東學黨起義而引起
C.中日兩國軍隊沖突而爆發
D.日本統治者借口朝鮮事變蓄意發動
②從材料一看,對話雙方態度怎樣?
③材料二的說法是否完全正確?為什么?
④據材料一、二說李鴻章“是天生賣國賊”,你對此有何看法?試舉例說明。
⑤根據材料一、三分析李鴻章和張之洞在對日本態度上是否有原則性差異?為什么?
三、簡答題
22、閱讀下列三幅圖片,回答有關問題:
回答:
(1)圖一簽訂于哪一年?反映了中國社會性質有何變化?
(2)圖二割占了中國哪些領土?中國社會性質又有何變化?
(3)圖三是在什么背景下簽訂的?有何主要影響?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2、C3、D4、C5、C6、C7、B8、A9、D10、D
11、B12、D13、B14、D15、B16、C17、C18、A19、C20、D
二、材料題:
21題答案:①D
②日方盛氣凌人,蠻橫強硬;中方狼狽應酬,俯首聽命。
③不完全正確,因為《馬關條約》非李鴻章一個人造成,而是整個清王朝腐敗無能造成的。
④說李鴻章“是天生賣國賊”是不對的,因為李鴻章大興洋務,興辦軍事工業,擴建北洋海軍也有抵抗外來侵略的一面。
⑤沒有。張之洞為反對日本而向英俄德等出讓權益的作法與李鴻章的投降主義沒有區別
三、問答題:
22題答案
(1)1842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八國聯軍侵華,中國失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