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單元檢測
來源:中學生學習庫 2009-09-11 16:10:15
一、單項選擇題
1、科學共產主義誕生的最根本因素是()
A、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B、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一步發展
C、人類19世紀創造出優秀的思想成果
D、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眾,總結工人運動經驗
2、下列不屬于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事件的是()
A、英國憲章運動B、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C、法國里昂工人起義D、法國巴黎第三次武裝起義
3、《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有(1)第一次較為完整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2)闡明了資本主義最終必將被共產主義取代的客觀規律(3)闡明了無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4)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A、(1)(2)(3)B、(2)(3)(4)C、(1)(3)(4)D、(1)(2)(3)(4)
4、關于巴黎公社措施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打碎了資產階級國家機器B、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C、把勞動人民利益擺在首要地位D、建立了鞏固的工農聯盟
5、下列對巴黎公社爆發原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生產力發展的需要B、臨時政府的反動政策
C、普魯士的侵略D、普法停戰協定的簽訂
6、巴黎公社時期,法國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階級政權的客觀條件,其根本原因在()
A、法國工人階級尚未完全覺醒B、資本主義大工業尚未充分發展
C、法國工人政黨尚未建立D、法國工人階級尚未得到農民支持
7、巴黎公社最根本的經驗是()
A、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無產階級政權
B、有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
C、無產階級掌握革命武裝
D、沒收資本家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8、巴黎公社客觀上體現了《共產黨宣言》中的()
A、資本主義社會將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理論
B、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統治的理論
C、將一切生產資料集中在無產階級國家手中的理論
D、資本主義所有制已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理論
9、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的功績是()
A、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B、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
C、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D、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促成俄國十月革命條件成熟的客觀條件是()
A、臨時政府繼續參加世界大戰B、《四月提綱》的指導作用
B、布爾什維克黨控制了蘇維埃政權D、人民群眾掀起了新的革命浪潮
11、《四月提綱》的主要作用在于()
A、對“二月革命”起了指導作用
B、為布爾什維克和人民群眾指明了革命方向
C、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推翻沙皇專制統治的信心
D、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統治的動員令
12、20世紀初的俄國之所以被稱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在于:①資本主義工業發展但相對落后;②社會矛盾異常復雜尖銳;③一戰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④革命力量相對強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俄國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B、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
C、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推動
D、反動統治薄弱,一戰激化了社會矛盾
14、關于十月革命勝利進程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四月提綱》指明了社會主義革命方向
B、“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奪權已經不可能
C、“十月決策”決定近期進行武裝起義
D、攻占冬宮宣告十月革命取得全國勝利
15、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這主要表現在()
A、市場物價穩定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D、全國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
16、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是(1)社會主義工業化(2)完成土地改革(3)社會主義改造(4)沒收官僚資本()
A、(1)(2)B、(3)(4)C、(1)(3)D、(2)(3)
17、從1953年起,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展開,“改造”的實質是()
A、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B、個體手工業互助合作
C、對私營資本剝削加以限制D、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
18、“一五”計劃的實質是()
A、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并重
B、優先發展重工業,奠定工業化基礎
C、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
D、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統一
19、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最主要的特點是()
A、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B、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C、代表廣大人民的意志D、是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
20、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
A、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提前完成B、已經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
C、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社會主義革命從此開始
二、材料解析題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目前俄國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由于無產階級的覺悟性和組織性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階層手中。……不要議會制共和制,而要從下到上由全國的工人雇工和農民代表蘇維埃組成的共和國。
----列寧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
材料二列寧認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因為這樣會同支持臨時政府的蘇維埃發生對立,會脫離群眾。列寧提出的口號是“不給臨時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然后再在蘇維埃內部開展斗爭,把小資產階級政黨排除出蘇維埃,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列寧認為革命所以能夠和平發展,是因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沒有外力壓制人民。
----吳于、齊世榮《世界史》
材料三中央委員會認為:俄國革命的國際形勢(德國海軍中的起義,這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在全歐洲增長的最高表現;其次,帝國主義者為扼殺俄國革命而媾和的威脅)和軍事形勢(俄國資產階級和克倫斯基之流已經明確的決定把彼得格勒讓給德國人),無產階級政黨在蘇維埃中獲得了多數,再加上農民起義和人民轉而信任我們的黨(莫斯科的選舉),以及第二次科爾尼洛夫叛亂顯然已在準備(軍隊撤出)調往彼得格勒、哥薩克包圍明斯克等等----這一切把武裝起義提到日程上來了。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關于武裝起義的決議(1917年10月23日)
試結合材料內容及所學知識簡要評述俄國布爾什維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過渡中策略的變化。(要求:內容應包括革命形勢、革命策略、結果。限200字)
22、閱讀下列材料
記者進一步直率的問(榮毅仁):“消滅剝削,廢除資本主義制度,對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榮毅仁答道:“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它比起國家第一個五年的投資總額是多少渺小,得到的卻是一個人人富裕、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對于我,失去的是剝削階級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為勞動人民的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信任,而這是金錢所買不到的。”
----《凱歌行進時期》
請回答:
(1)上述材料的背景是什么時期?
(2)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認識榮毅仁所代表的階級的?據此采取了什么政策?
(3)榮毅仁的得失之論說明了什么?
三、問答題
23、馬克思說:“公社真正秘密在于:它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恩格斯說:“你想知道無產階級專政是什么樣子嗎?請看看巴黎公社吧。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試結合巴黎公社革命的有關史實論述馬克思和恩格斯觀點的正確性。
24、列寧說:“向社會主義過渡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這要取決于國內是大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還是小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式和方法。”
回答以下問題:
(1)在列寧的領導下,蘇俄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上進行了哪些探索?說明其效果。
(2)斯大林時期的經濟政策與列寧的探索有什么不同?造成什么后果?
(3)我國是在什么背景下,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結果怎樣?對此你有什么認識?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2、D3、D4、D5、A6、B7、A8、B9、B10、A11、B12、D13、B14、D15、C16、C17、D18、D19、B20、C
二、材料解析題
21、形勢:二月革命后兩個政權并存,小資產階級政黨掌握蘇維埃政權;德國發生革命,俄國資產階級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布爾什維克在蘇維埃獲得多數。
策略:由革命和平發展到發動武裝起義。
結果:實現了由資產階級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過渡,十月革命勝利。
22、(1)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2)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民族資產階級既有剝削工人獲取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共產黨領導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了贖買的政策。
(3)反映了榮毅仁對剝削階級爾虞我詐殘酷性的痛恨,也反映他對社會主義改造獲得新生的感慨與欣喜之情。
三、問答題
23、(1)從巴黎公社產生的情況來看,它是在巴黎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反動的資產階級政府的基礎上,通過普選建立起來的新型政權。(2)從巴黎公社政權的領導人和階級成份來看,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公社委員會的成員,大多數是工人;其中有些委員雖然從事不同的職業,有的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被公認為工人階級代表。(3)從巴黎公社實行的政策措施來看,這是最能說明公社性質的一個方面。公社在建設新政權的同時,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做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機器的偉大嘗試。公社的社會經濟措施和其他民主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它的無產階級性質;特別是公社實行的社會經濟措施,觸及了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具有明顯的無產階級性質。綜上所述,說明巴黎社會是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24、(1)探索:首先設想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實踐證明這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恢復商品交換。蘇俄政府從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關系擴大生產,恢復經濟。
效果:改善和鞏固了工農聯盟,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俄國的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找到了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2)不同:在斯大林時期,開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
后果:這種體制有嚴重的缺陷和弊端,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
(3)背景:中國是資本主義不發達、小生產占優勢的國家。
途徑:采用合作化的方式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結果:到1956年底,國家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
認識:通過三大改造順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發展了生產。在改造后期急于求成,工作過粗,遺留了一些問題。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