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學法指導 高考歷史原因類題滿分妙方
2009-09-11 11:59:38教育頻道
在高考問答題中,原因類題往往占很大比重。這是因為這類題具有思辨性,古今中外、各個領域對照聯系強,涵蓋知識面廣。
近幾年的高考,原因類題頻頻出現,如:2005年廣東.31;2005年北京文綜.39;2004年全國文綜.IV.38;2004年上海.34;2004年廣東.31;2004年春季.40;2003年上海.33;2003年廣東.29;2003年上海春季.43;2001年全國.34;2001年全國.36;2001年上海.29;2000年全國.41;2000年上海.32;1999年全國.43;1998年全國.49。
原因題分值大,原因題分難拿。但是考生如果認真研習此類題型,找出合適的答題方法與思路,那將會獲得高分。
歷次高考在設置原因類問答題時,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根據具體問題來提出原因。如:“孫中山早在1921年的《實業計劃》中就提出了開發三峽、造福于民的設想。但是在舊中國始終未能實現。請根據20世紀20~40年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狀況,簡要說明其不能實現的原因。(2003年上海春季.43)”二是直接問原因。如:“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眾服裝、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種發生了什么重要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種變化有何積極影響?(2001年全國.34)”對于前者,因為有了限定項,所以就有了角度,容易找到切入點,容易形成思路。而對后者,學生要么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筆,要么所有的信息一下子涌上大腦,以至于紛繁錯亂,寫出的答案不僅毫無層次感與邏輯性,而且還會漏掉答題要點,即得分點。
現給出一種答題思路和框架,以供同學們借鑒。答任何原因題時,都可從如下角度思考、填寫。
例1.據清《蘇州府志》記載,自明朝萬歷年間,掌握紡織專業技能的人口開始進入蘇州城。清晨,這些有技術的“機工”仁立橋頭,等待擁有織機和機房的“機戶”雇傭。這種現象也出現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試述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及歷史作用。(10分)[2005年北京文綜.39.(1)]
根據上述答題思路,本題答案可表述為: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糧食產量增加,分離出勞動力從事專業化和商品化的生產。
本題高考閱卷參考答案為:人身依附關系松弛,糧食產量增加,分離出勞動力從事專業化和商品化生產,城市獨立的手工工場興起。
對比兩種答案可知,設計的答題模式是為了更全面地網羅知識點,而實際上也產生了這樣的效果。本例表意準確,能較好地體現模式的意圖,但失之單調。現再以較復雜的題目為例,以能更好地體現模式的作用。
例2.據《明史》,明朝奉行“厚往簿來”政策,對竭誠朝貢者“皆倍償其價”;(鄭和下西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費亦不貲(貲:計算)”。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鄭和下西洋與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遠航在目的與性質、歷史影響方面的差異,分析明清時期我國遠洋航海事業與西方相比從先進轉為落后的原因。
根據上述答題思路,本題答案可表述為:
本題高考閱卷參考答案為:明初貢賜貿易“倍償其價”,造成重大損耗,缺乏生命力;
明清閉關自守、實行海禁,航海業每況愈下。西方為資本原始積累所驅動,遠洋航海事業蒸蒸日上。
研究兩則例子的答案很容易發現,上述答題模式具有很好的適應性。按照這種思路答出的內容,絕對不會有知識點的遺漏,只會因其全面、嚴謹而得滿分。當然,有人不免會有疑問,這一答題模式下組織的答案篇幅較大,內容較多,在高考考場上是否合適?對于這種顧慮,筆者認為,考場上拿高分、滿分是最重要的,一切的考慮都應當基于此。另外,120分鐘的時間相對寬裕,此模式下答案雖然多,但正因為有了思路,所以省去了再思考與組織答案的時間。而且在心理上,一旦做到了這種強化練習過的題型,就會信心倍增,在完成整套試題時有很好的狀態。需要強調的是,謄寫答案最好不要用大括號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