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材料題分析
2009-09-11 11:52:53教育頻道
1.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的呂祖堂是目前我國僅存的較完好的義和團壇口,現為義和團運動紀念館。后殿陳列的當年使用的傳單和神牌上供奉著宋江、燕青等名號,顯系效法梁山好漢。這表明:
A.義和團運動是一次農民起義
B.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反侵略斗爭
C.義和團對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認識
D.義和團運動帶有盲目排外的傾向
●答案:C
●分析:這是一道具有地方氣息的試題,天津是當年義和團運動的中心之一,保留著大量義和團運動的遺跡和文物。義和團運動是一場農民運動,但并不以推翻清政府為目的,不是起義,故A項錯誤;B、D兩項雖然本身與史實相符,但與題干中提供的材料沒有關系,故也不能選;宋江等梁山好漢的政治追求是接受“招安”、投效朝廷,義和團供奉宋江、燕青等名號,實際上是“扶清滅洋”這一口號的體現,這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認識。
2.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強大的海軍,……海軍必須積極出擊,不能消極防御。”
——(美)馬漢:《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890年
①請闡述上面觀點萌生的背景。
材料二
洋務派關于海軍作戰指導方針,比較普遍的認識是:“修我陸上之基業,不必爭利海中”;“無事揚威海上,有警時收進海口,以守為戰”,強調海疆防務,“戰不如守,而守即為戰”;提出水師作戰應“以船為用,以炮臺為體”,實現“水陸相依”。
——《洋務運動》叢刊第2冊
②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觀點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
材料三
北洋水師從籌建到成軍,清政府一共投入經費一億兩白銀。日本政府從1868年到1894年3月26年間共向海軍撥款9億日元,折合成白銀才6000萬兩,相當于同期清政府對北洋水師投入的60%。……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鐵甲艦方面的數量比是6:1,中國遙遙領先;非鐵甲艦方面,8:9,日本略勝一籌。就火炮而言,無論大口徑火炮,還是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均占優勢。200毫米以上大口徑的火炮,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26:11,北洋艦隊遙遙領先;小口徑火炮方面,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92:50!……北洋艦隊的軍官多能操英語,指揮命令竟是以英語發號。
——金一南《誰打敗了北洋水師》
③材料三表明北洋水師有哪些特點?
材料四:
一個中國軍官帶我去參觀北洋水師。我注意到船上有一門大炮被帆布很嚴實地裹著,這位軍官很自豪地解釋說,這是一門新型的急射炮,并命令軍需官把帆布扯下來,看得出來,軍需官很不情愿。當這門大炮終于展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發現,竟然有人把它當成儲藏狗肉的地方,里面還有米飯、腌菜,筷子則橫七豎八地扔在那里。……
一艘中國軍艦開赴朝鮮作戰,但軍艦上卻沒有大炮。原來,管帶(艦長)把大炮典當了,卻未能按時贖回。對于這件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故事,我只能說:在中國,這樣的事并非不可能。
——(英)亨利·諾曼著,鄧海平譯:《近代中國社會》
④材料四表明北洋水師存在哪些問題?
⑤綜合四則材料,你認為北洋水師敗于日本聯合艦隊,原因有哪些?
●答案:
①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后,為掠奪財富和原料、開拓海外市場,西方國家很早就認識到海洋的意義;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要求分割世界,開始更為激烈地爭奪海上霸權。
②不同:材料二重視陸地、輕視海洋,材料一積極爭取制海權;材料二依托炮臺、消極防御,材料一則要求海軍主動出擊。原因:盡管西方資本主義侵入、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但自然經濟仍占優勢地位,缺乏開拓海外貿易、爭取制海權的內在動力;長期的閉關鎖國,使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遠遠落后于世界,清政府的官員大多閉目塞聽、昏聵不堪,較開明的洋務派也難以認清世界潮流。
③特點:投入巨大,裝備精良,官兵文化素質高。
④軍紀渙散、軍官貪贓徇私。
⑤戰略、戰術陳腐、保守,戰斗力虛弱,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已然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