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分配與和諧社會
來源:網絡 2009-09-09 15:54:06
「十七大材料」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材料解讀」
⒈初次分配是指企業單位內部的分配,其依據主要是效率原則,即根據各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發揮的效率帶來的總收益多少進行分配,高效率獲得高回報。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調節各收入主體之間現金或實物的分配過程,也是對要素收入再次調節的過程。
⒉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調節效率與公平的矛盾,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一對矛盾。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則進行分配,必然會產生較大差距,與公平原則相矛盾,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則將二者辯證地統一起來:初次分配效率優先,適當拉開收入差距,對社會貢獻越大收入越高,這本身也體現了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有利于普遍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這時公平也是一種效率
⒊在初次分配領域,不公平現象主要表現為:第一,企業之間由于生產經營條件的差別而產生的分配不公平,典型的例子是壟斷性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第二,企業內部資本所有者、經營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的分配不公平,初次分配存在著資本所得不斷提高、勞動所得持續下降的趨勢,第三,由于勞動力流動受阻和就業不充分而引起的分配不公平。
⒋“財產性收入”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構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別是:工資性收入(工資等)、轉移性收入(養老金等)、經營性收入(商業買賣收入等)和財產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資性收入為主,占到70%左右。財產性收入占比例較小,占比在2%左右。
◆經濟常識部分◆
⒈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實現居民投資渠道的多元化,從而實現居民收入的多元化
⒉要完善稅收制度。通過稅收調節收入過高者的收入,同時取締非法收入,著力提高低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⒊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使分配傾向貧困地區,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經濟,實現城鄉、區域之間協調發展,有效解決區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⒋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
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逐步消除勞動力流動的障礙,建設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保證人們可以公平地獲得就業機會和勞動報酬,正確處理投資者、經營者和勞動者的關系,提高勞動者勞動收益,實現“勞資兩利”
⒍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體現了以勞動者為本的理念
◆政治常識部分◆
⒈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廣大人民群眾都平等的享有各項權益
⒉我黨是我國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客觀要求,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
⒊我國國家機構是人民利益的執行者和捍衛者,國家關注社會公平,體現了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⒋國家要履行經濟、社會公共服務、文化等職能,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⒌我國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是和諧統一的關系
◆哲學常識部分◆
⒈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堅持發展的觀點,要實現社會公平,就必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⒉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效率與公平是矛盾雙方,因此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將二者辯證地統一起來;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初次分配與再分配效率與公平的側重不同。
⒊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精題導引」
材料一: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結合上述材料,運用國家的經濟制度的有關知識分析如何創造條件實現社會公平。
①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為增加就業提供多元的所有制結構。
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③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確保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④堅持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證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權利。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