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三農問題的現狀
來源:網絡 2009-09-09 15:28:25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ㄒ唬、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建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發展農業,增加糧食產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國民革命,舊中國-新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當我們驕傲、自豪地感受豐收的喜悅時,可能認為我國農業發展已沒有什么問題了。”
。ǘ、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
應該說,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還比較薄弱,而且形勢還比較嚴峻。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實: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后,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具體表現:
第一、農業技術裝備和勞動生產率水平都比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農用機械擁有量75.9萬臺,農用機耕面占耕地在面積的5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
第二、抗災害能力差
解放以來,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由150萬平方公里增加到180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增加到180萬平方公里,兩項加起來占國土面積的38%,沙漠化面積也不斷擴大,從50-70年代我國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擴展1500平方公里,80年代以來年擴展2460平方公里,我國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積為20萬平方公里,潛在的沙漠化土地還有16萬平方公里
第三、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糧食是基礎的基礎;
現在我國人口近13個億,到2010年將在14億以內,到2030年將達到16億的頂峰值。要保證人均占有糧食穩定在內400公斤,基本功滿足消費需求,2010年約為5.5億噸,2030年為6.4億噸。
第四、我國可耕地少,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屬于低水平;
既然我們的糧食生產存在許多不利條件,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發展其他產業,等手里有錢以后去進口糧食呢?我國農業上存在的老問題不僅沒有得到切實解決,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農產品“賣難”;“農產品價格低”;“農村1億剩余勞動力的出路”等。我國人口13億占全世界的1/5,糧食進口過多,國際市場難以接受。1994年,我國原準備從某國進口一點小麥,可該國糧商以為中國旱情嚴重,一定十分缺糧,于是報價較高,我國明確告訴他們,中國人口的吃飯全靠我們自己,我們的糧食有進有出,基本是品種調劑,價格合適就買,否則就不買,我們不是等米下鍋。
中國的農業問題必須自力更生,不能完全依靠國外。又如,2001年初日本對中國的大蔥等農產品的封關,6月韓國、日本對中國家禽產品封關。
(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在搞科技進步和優化結構的同時,還必須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因為它是農業現代化資金積累的主要渠道;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形式;是農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鄉鎮企業包括農村中鎮、鄉、村開辦的集體企業,各類型的合作企業、個體企業以及股份合作企業等形式。鄉鎮企業在推動農村經濟乃至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鄉鎮企業已成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形式。(畫面:鄉鎮企業發展情況表和紅嘴集團錄象資料)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