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常識名言警句寓意淺釋(第四課)
來源:網絡 2009-09-09 15:09:02
中國三位領導人對農業的看法
1.毛澤東同志說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此話表達的意思是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
2.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有什么問題將會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那么第一就是農業。……農業如果有一個曲折,三五年都轉不過來,如果農業生產形勢不好,出現大量進口糧食的局面,就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
這段話體現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
3.江澤民同志說:“在我國主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始終是一種戰略性的特殊商品,如果農業長期得不到應有發展,工業早晚也要掉下來,最后不得不進行大調整。”
江澤民這句話說明: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直接關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國家安危;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起著基礎作用。
4.“目前,我國主要工業品的人均占有水平還不高,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還需要工業提供大量的先進技術裝備。工業發展的潛力很大,仍然是我國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帶動力。”
江澤民同志這段話說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工業先進水平直接決定著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工業現代化程度和發展規模最終決定整個國民經濟的面貌
5.“民以食為天”“食足,天下安”
這兩句諺語說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任何時候始終應把糧食生產抓得很緊很緊;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與社會安定。
6.鄧小平指出:“農業最終要靠科技解決問題。”
現在我國正努力實現科技興農戰略。這說明: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關鍵;興農必須興科教
7.馬克思指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實現財富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
這段話表明: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創造財富,增加國民收入的根本途徑。
8.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又說:“經商以信為本,以德為先,以義為上。”
對這兩種說法應該這樣看:二者是統一的,市場經濟既是利益經濟,又是道德經濟,信譽經濟;前者是企業生產經營者的目的,后者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二者密不可分。
9.江澤民同志說:“處理好一、二、三產業的關系,既有利于經濟的協調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這句話說明:處理好三大產業的關系,是經濟健康發展的應有之義;處理好三大產業的關系,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條件。
10.馬克思指出:“超出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
這說明: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這句話還可以這樣理解: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只有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才有可能從事工商等活動;社會各部門的生產的增長,最終取決于農業生產發展。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